理性

作者:卡生

理性0Iris有一个习惯,如果有想要购买的食品或者日用品,她会在查询产品前添加关键词“临期”,寻找服装时添加“外贸尾单”,这样,链接里就会跳出她想要购买的产品的列表,而且价格特别美好。这个小小的消费动作,让她节约了不少钱。她曾用45块钱买过正品200多块的卸妆膏,18块钱买到原价80多块的身体乳。“外贸尾单”往往有一些小瑕疵,或者是因为疫情无法跑量的产品,少则十几块、多则几十块就能买到不错的服装,且不影响使用。

同时,她还是一个二手物品交易的倡导者,她不仅自己购买二手产品,还组建了二手群和消费观相似的朋友分享心得。“我觉得大部分在市面上能买到的东西,其实都是有很多溢价的,如果能通过二手的方式买到,在一定程度上是让它本来的价值呈现出来,而不是为它的溢价买单。用更大成本去支付品牌溢价,换来的不一定是使用价值,而是虚荣心。”更何况,“二手产品如果不喜欢了,你可以再卖出去,这样就能循环起来,我在消费的过程中就会降低一些‘罪恶感’”。

《2021中国闲置二手交易碳减排报告》显示,中国二手闲置物品交易规模从2015年约3000亿元提升至2020年破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接近3万亿元。闲置的二手交易深受“80后”“90后”的喜爱,它不仅仅给省钱提供了一个方案,同时也变成了“减少浪费”的代名词。

Iris早些年在时尚行业工作,她离开这个行业时对快时尚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感。早年,她看过一个采访,以前台湾地区的时尚回收业很赚钱,他们会从比较发达的国家进口洋垃圾,再将它们清洁干净卖到第三世界国家,但后来这个行业衰落了,因为被制造出来的快时尚服装质量太差,达不到回收的价值。从此之后,她心里总觉得世界上已经生产出来太多无用的东西。

Iris曾经也有非理性的消费,比如她对“包邮”有一种迷之坚持,“买够100包邮”,她本来只花20块,最后为了包邮又在店家那里挑选了80块的东西。又比如,她是一个“袜子控”,见到好看的袜子就会无脑下单,现在家里的袜子已经有上百双,其中有很多连吊牌都没摘。Iris逐渐理性的消费观是在多次无脑消费之后的反思结果,“现在我对待消费是能省就省,该花就花,不做韭菜,不当冤大头”。她比较抗拒“双11”或者“双12”“618”这类由商家刺激消费想出来的节日,“我知道在这些节日会有不错的折扣,但是你会发现各种平台满减的算法不仅规则繁琐,还有可能让人在‘消费狂欢’的情绪中花更多的钱。如果你不是需要一个东西,而是单纯觉得它省钱而去买的话,其实反而会造成过度消费”。

她强调,理性消费首先需要去考虑是否真的需要它。DT财经联合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发起了《2021年轻人消费行为大调查》,在回答“购买商品时最主要考虑哪些因素”时,93%的人选择了“生活中需要”,还有差不多50%的消费者选择了“性价比高”,TOP2的这两个因素影响了消费者的决策。可见,像Iris这样的理智消费者不在少数。今年,由知萌咨询的趋势研究团队完成的《2022中国消费趋势报告》对理性消费做了更细致的研究,调查显示,60.7%的消费者在购物时会货比三家;56.1%的消费者会通过产品详情页和评论全方位了解产品信息;53.4%的消费者在购物前会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观看“种草”内容。

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大部分消费是在线上。线上消费为理性购物提供了便利,比如说,如果你拿不定主意购买哪个牌子的卸妆油,那么年轻人普遍会采用的方法是,先到自己信任的社交平台上刷一下博主评测,然后再根据价格排序选择一款功能适合自己的。这种消费方法完全基于攻略和学习。做攻略已经成为年轻人购物的必备技能,《2021年轻人消费行为大调查》的数据显示,只有4.5%的受访者表示在购物前从不做攻略。中山大学消费社会学教授王宁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当代年轻人的理性消费和这代人是互联网原住民有关。上一代人的理智节俭是出于‘物美价廉’的考虑,但想要货比三家并不容易,但是数字化和互联网让货比三家成为可能,所以当代年轻人寻找消费途径效率更高,他们是策略性节俭的一代。”

Iris还注意到,她的主管是一个买包不超过50块钱的人,还是那种七天无理由退换的包,但她却会花一万块去跳伞。这也是当代年轻人理性消费的又一个特征——把钱花在刀刃上。一方面年轻人倡导在衣食住行上挑选最高性价比,另一方面,他们会把节约下来的钱花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这种为兴趣买单的消费,实现的更多是个人的价值感,它与理性消费其实并不冲突。”Iris说。 生活方式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