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政策变了,新冠保险就免责了?

作者:邢海洋

疫情形势急转直下,身边的家人朋友一个个阳了。你可能会联想起过去买机票时购买的疫情险。可惜的是,媒体披露了好几例抗原测试阳性,保险公司却拒绝赔付。

形势巨变,保险公司恐怕也是始料未及。此前推出的新冠津贴保险,几十元的价格消费者就得到一份染病后每天一二百元的津贴,总额一两万元。因为疫情防控得当,患病比例在社会人群中极低,险企以低廉的价格,为出行的旅人提供一份额外的安心和保障,这既是一种稳定的盈利模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的展示,消费者与保险公司皆大欢喜。可一夜之间,保险公司赖以盈利的防控与病毒传播模式彻底被颠覆,当患者数量急剧放大,保险公司的精算师们彻底失算了。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新冠保险产品大批量下架。病毒快速传播的今天,消费者最需要保障的时候,新冠相关保险品种反而是缺失的。正因为此,北京市银保监局才要求保险公司加快设计开发价格普惠、适宜人群广泛的新冠病毒传染病相关责任险种,保障新冠病毒导致的重症、危重症和死亡风险。

与新冠相关的保险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疾病险,尤其是重疾险。新冠作为一种和流感越来越类似的疾病,其实并不缺乏这方面的保障,2020年疫情暴发之后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增加了保险条款,将新冠纳入其中。另一种则是在疫情防控中应运而生的意外险,俗称隔离险,被广为诟病的正是这一新险种。

不是吗,三年疫情防控之下,每次出门,我们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不确定性:同一车厢里的乘客阳性了,乘坐的列车就可能停在铁轨上进退不得;一架飞机上的同乘乘客阳性了,你就会被拉走隔离;你在外地和某个疑似病例时空交错了,这种时空交错就可能使你几十天内都回不了家,只能在一个个城市“洗码”“养码”。当所有这些不确定性给人带来的焦虑汇集在一起,让人备感压力的时候,商人们出现了,他们解决不了问题的本质,不能给患者以治愈,却带来了缓解阵痛的方案,那就是“隔离险”。买了隔离险,就如同买了一份保障,一旦被隔离,就会有收入,虽然不多,却相当于误工补偿,让人在隔离期间有钱养家糊口。

有赖于疫情防控措施有效精准,对保险公司隔离险稳赚不赔,对投保者,则是小钱大保险,隔离险如同雨后春笋,很快火遍全国。仅2021年四季度,在一些互联网平台上销售的相关产品的月均投保多达数万件。不过,这一所谓“人在家中坐,钱从天上来”“隔离1天领200元,一杯奶茶钱保障一年”的网红保险品种,自从出世就与争议如影随形,什么人、什么情形能获得赔付,一直是保险公司和投保者争议的焦点。邻居阳了,整栋楼都封控,可保户却并不能得到补偿。新冠传到了社区,被封控的“十字花”中的家庭,却因为没有确诊,得不到隔离险的补偿。隔离险因“文字游戏”屡屡被投诉,有的用户通过投诉等方式才获得了保险公司的“通融赔付”。

奥密克戎变异株毒性降低,感染患者部位已经不再是肺部,而主要是咽部,但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仍称为肺炎,这的确造成了部分歧义,给文字游戏提供了空间。但若保险公司纠缠于新冠肺炎症状上的变化,理赔的时候又一定以肺部感染为证据,这背后恐怕是面临巨额赔付,保险公司的词穷之举。好在经过舆论曝光,保险公司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重申了赔付原则。否则,一场错误的计算赔掉的不仅是几倍数十倍保费收入的金钱,更是保险企业累积几十年的声誉。声誉才是保险业基业长青的根本。 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