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无主义的类型
作者:薛巍在19世纪末,尼采说的虚无主义是一种重大的、需要克服的危机,“一切道德和哲学信念、关于高雅艺术的信念都解体了”,需要重估一切价值(即确定生活秩序的各种规范),他把这种情形定义为“最高等级的价值罢黜自身(它们不再能建立秩序)”。他认为虚无主义是由于西方忠实于古希腊的形而上学和基督教的道德观,现在虚无主义并没有被西方人克服,只是人们不觉得它很可怕了。2005年,英国作家哈里·艾尔斯说,西方出现了一种欢快的、平庸的虚无主义,它不是一种绝症,而是变成了慢性病,这种虚无主义在视觉艺术和电影中达到了顶点,如昆丁·塔伦蒂诺的电影,充满无意义的暴力。麻烦在于,“如果虚无主义被开心地接受,就没有抛掉它的动因了,这将消除任何积极的道德或政治行动的理由”。
12月6日,《纽约时报》影评人司各特公布了他评选出的2022年的10部最佳影片以及其他20部佳作,其中包括《瞬息全宇宙》。《连线》杂志说它呈现了“乐观主义的虚无主义”,在影片中,杨紫琼饰演的伊芙琳说:“正确是感到恐惧的人发明的一个小盒子。”今年7月,《纽约时报》一篇文章说,电影《小黄人大眼萌》是虚无主义的,“给孩子看的作品中没有道德信息并不新鲜,但是《小黄人大眼萌》在这方面特别积极地不作追求,它没有探究坏人的标签到底是什么意思,只是简单地说某些人是英雄,某些是坏人”。
“虚无主义”中的“虚无”源自拉丁语中的“空无”。美国主持人萨拉·库普说:“虚无主义认为什么都无所谓,它和时间本身一样古老,至少始于一头恐龙看到一个大火球冲向地球时想到,我今天干吗还费心清理了泥塘呢?”《虚无主义》一书作者、荷兰哲学家诺伦·戈尔茨说,虚无主义有五种类型,都是对人类生活某一方面的否定:认识论的虚无主义,认为不存在真正的知识;道德虚无主义,认为不存在真正的对错的标准;政治虚无主义,不屈服于任何权威、不信仰任何原则;宇宙虚无主义,认为宇宙不可理解,对人类的关切无动于衷;存在论的虚无主义,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其中,认识论虚无主义是道德虚无主义和政治虚无主义的成因,从否定知识上的对错到否定行为的对错、否定传统信仰和实践。
戈尔茨指出,认识论虚无主义认为我们不可能获得知识、我们的信念没有依据。他们的论证过程是:认识不仅需要主体和客体,还要确保认识是客观的,涉及个人的、主观体验以外的事物,所以知识跟意见是不同的。在认识论虚无主义看来,我们没有做出知识主张的标准、基础和依据,无法为某些主张辩论说它是真实的。
18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者认为,我们有感知,但无法判断感知是否准确感知了外界。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有质的不同,主观无法反映客观,主观的东西只能和主观的东西相比较,无法和外界比较,从而无法判断认知是否反映了现实。从知识的普遍性上说,如果根据过去的经验,说某个东西是真的,这就会遇到归纳法的难题:某种事情发生过不等于它肯定会再次发生。如果根据科学证据说某个东西是对的,这就是诉诸权威。在逻辑上,这是一种悖谬,这是把他人包括专家的主张当作依据,而专家也有偏见,也会出错。而且科学家的主张依赖的是以前的科学家的工作,这也是诉诸权威,还会导致无穷倒退。
戈尔茨说,知识论虚无主义跟怀疑论类似,都质疑知识的基础和可能性。重要的是怀疑之后的立场:积极的虚无主义者类似于激进的怀疑论者,而消极的虚无主义者意识到可以对知识表示怀疑之后,却并不怀疑知识,而是继续相信知识,但认为知识的基础是信仰。在他们看来,科学理论可以诉诸其他理论,只要科学能够带来技术进步,对理论的怀疑就是微不足道的。“知识论的虚无主义轻视对知识的怀疑,也就轻视了对知识的追求。换句话说,对消极虚无主义者来说,知识不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随意地使用知识或确定性这两个词。有人说,他知道火车要来了,我们要么不问他是怎样知道的,要么问他的话,他会回答说是手机告诉他的。最后手机可能说的是对的,于是手机保持了它的权威地位,或者手机错了,这时我们会去责怪火车而不是责怪手机。因为手机已经成了知识的基本保证,如果承认手机会出错,就等于不仅要承认手机提供的知识是没有依据的,而且可能要承认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如此。”
1988年,美国哲学家唐纳德·克罗斯比在《荒诞的幽灵》中说,可以把道德虚无主义视为认识论虚无主义的一个结果:如果我们不能客观地主张知识和真理,也同样无法客观地主张行为的对错。在历史上,判断行为对错的基础是上帝、快乐或理性。功利主义者主张道德以快乐为基础,康德认为,把上帝或快乐当作道德的基础会导致到怀疑论。相信上帝会鼓励人们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但那只是把合乎道德当作死后上天堂的手段。追求快乐,尤其是大部分人的快乐,也能鼓励人们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但我们无法事先确定哪些行为能让人们快乐,行为的对错变成了偶然的。所以,康德认为道德应该以理性为基础,理性是普遍的,人人都一样地遵循,所以是逻辑而非上帝或欲望能告诉我们行为是对还是错。积极的道德虚无主义者拒斥道德,认为只能以实用性来判断行为,比如某种做法能不能有效地实现目的。这样人类的行为就跟动物和机器的行为没有区别了。消极的道德虚无主义者认为道德要求是否合理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群体的归属感,要跟其他人的道德观保持一致。
在戈尔茨看来,在当代西方社会,虚无主义分布在生活各个方面。在《论道德的谱系》中,尼采说基督教的教士们用五种方式让人们保持消极的虚无主义:生命感的全面抑制和自我催眠(酗酒或服药)、机械性活动(听命于上司)、小快感(参与慈善活动)、群氓组织(仿效他人)和从团体的成绩中获得快感(如看球赛)。这些方法虽然阻止了社会的毁坏,却会加重虚无主义。如今技术取代宗教,成了消极虚无主义的推动力:视频平台是技术催眠,机械性活动是听从运动手环的指导,提供小快感的有各种众筹平台,社交媒体上有群氓组织,从团体成绩中获得快感是在社交媒体上攻击他人。 戈尔茨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