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还会一直弱下去吗?

作者:邢海洋

欧元,还会一直弱下去吗?010月25日,1∶1,欧元终于回到了与美元汇率的平价。此前整整一个月,1欧元都换不到1美元。自世纪初欧元诞生22年来,欧元罕有如此衰弱,这是仅有的两次之一。上一次是发生在欧元刚诞生时,恰逢美国互联网繁荣吹胀了经济泡沫,欧洲又遭遇了科索沃战争,欧元最低曾经达到0.82欧元兑换1美元,此后低于1美元的欧元便成为绝响。2022年秋天,美联储强势加息叠加对冬日取暖问题的忧虑,欧元再度悲观到了极点。

欧元的下跌甚至早于今年春天开始的俄乌冲突,早在2021年9月欧元开始和美元分道扬镳,大幅度向下,2021年全年欧元对美元下跌了约7%。欧元的贬值过程与美联储的缩表和加息进程一致。不过今年欧元的过度疲弱,暴露的则是欧元区地缘政治脆弱性以及欧洲经济竞争力的长期问题。截至11月25日,欧元对美元又贬值了8%。能源软肋

这一波欧元探底到0.96欧元兑换1美元,正是北溪天然气管道突遭破坏,本来已经断供的俄罗斯天然气被彻底断了后路的时候。那时也正是欧洲人为冬日取暖储备能源的时候,欧洲人对于寒冬的恐惧弥漫开来,对欧元的信心降低到了冰点。

为环保计,欧洲推行了激进的能源转型战略,汽油价格全球最高,俄乌冲突推高了原油价格,欧洲地区的汽油价格已经飙升至3欧元左右,折合人民币大约在20元左右。 按照一辆奥迪A4拥有65升的油箱来计算,加满一箱油需要花费1200元左右,也就是171欧元左右。普通私家车主早就习惯了高燃料价格,影响似乎还不大,可卡车司机就吃不消了,以至于陆路货运运费暴涨。今年的高通胀,运输费用是最先上涨的肇始因素之一,而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高通胀又反作用于国际物流,运输业的罢工潮此起彼伏。年中,由于工人的薪资涨幅跟不上通胀,多个发达经济体的运输业工人举行了旷日持久的罢工,欧洲紧绷的供应链变得尤其脆弱。

欧元,还会一直弱下去吗?1非但能源的费用堪称全球最高,欧洲国家还对清洁能源有所取舍,如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德国就启动了去核电的计划,新旧能源替代未能实现,青黄不接,不料赶上了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危机,一下子措手不及。在欧洲,从结构上看,这里呈现的是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核能和固体化石能源递减的结构。欧洲能源消费中的化石能源占比约57%~60%,煤炭还只占零头,意味着石油和天然气加起来占到欧洲能源的一半以上。

欧洲还是个能源匮乏的地方,根据2020年的数据,欧洲能源42%自产,58%进口自第三国,这还是自给率不断提高的数据,2020年能源自产占比较2019年上升2%。能源匮乏,又毗邻能源生产大国俄罗斯,对俄罗斯能源形成了依赖也就顺理成章了,欧盟四成天然气供应来自俄罗斯,部分国家如爱沙尼亚及保加利亚等比率更是接近100%。俄罗斯原油及煤炭亦分别占欧盟国家进口量的27%和47%,足见俄罗斯能源如何深深影响欧洲发展。

当俄乌冲突开始,欧洲能源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在世人面前,那个时段是欧元急剧下落的时候,冲突爆发,欧元当日暴跌了1.1%,并开启了长达半年的下跌之旅,一路下跌到8月份,美元则是顺势上涨。欧洲能源严重依赖外部进口,美国近年来则因为页岩油的开采成为原油的净出口国。既然要与俄罗斯能源脱钩,欧洲国家势必要开发新的能源渠道,与欧洲隔着一个大西洋的美国的能源业迎来了重大利好。美元与欧元一涨一跌,主要因素是美联储加息欧央行跟进得太慢,两种货币形成了利差,能源供应上的转移,能源财富的此消彼长也是一个颇为重要的因素。

欧元,还会一直弱下去吗?2欧洲对俄罗斯的原油依赖还比较容易解决,毕竟石油是液体,便于运输和储藏。天然气因为是气体,开采和运输多通过管道,更多的是本地化开采和消费,迄今为止,俄罗斯天然气已探明蕴藏量占世界探明储量的25%,居世界第一位。地理位置上的邻居,也顺势形成了天然气的供应和采购关系。俄罗斯共修建了7条通往欧洲的天然气管线,生不逢时的“北溪2号”只是最新修建的一条。因为天然气管道途经乌克兰,这也成了俄乌两国旷日持久的争议中的一种。2021年,欧盟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1550亿立方米,占欧盟进口量的45%,占欧盟使用量的40%。

这个自由贸易的商品世界,最大的好处是价格杠杆无时不在地起着作用。在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拨弄下,即便是极难运输的天然气,也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了欧洲。欧盟各国政府更是不惜代价地搜求气源充实库存。为了取代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今年5月德国政府宣布投资超过30亿美元启动液化天然气(LNG)进口计划,用运价昂贵的LNG船从北美、海湾地区和澳洲运输压缩天然气,一时间欧洲的海岸数十艘LNG船只漂浮着。因为再气化的能力有限,那些船只需要排队入港。

冬天到来之前欧洲的天然气储备接近饱和,10月24日,欧洲部分天然气现货价格一度跌成负数,至-15.78欧元/兆瓦时,为有史以来的最低价格。欧洲天然气危机彻底缓解,欧元自此也走出了阴影,开始攀升,欧元兑美元终于突破1∶1平价,一个月后,欧元已经站稳1.04∶1。

即使天然气价格自由落体式地下落,负值仅限于现货。期货合约价格仍然是2016~2020年的同期平均水平的5倍多。与其说是欧洲天然气气多为患,不如说是储存空间有限。2022年,欧洲购买上千吨的美国液化天然气,今年1月至6月,美国输欧LNG达到390亿立方米,超过了去年全年,仅在欧洲拼命储气的9月,美国出口到欧洲的LNG就超过了400万吨,每一艘船平均比往年多赚1亿美元。高价刺激下,往来于大西洋的LNG船穿梭不断,难怪法国总统马克龙指责美国人趁火打劫,“你们为我们提供能源,这很棒,但我们不能付给你们4倍的价格。这可不是友谊的真谛”。

LNG船运航线如同人体血液系统的代偿机制,当一条通路淤塞的时候,附近的血管扩充了功能,帮助血液输送到需要的地方。机制起作用的最初,可能会出现协调上的问题,但混乱期总会过去,一个新的运输线路建立起来后,美国过剩的页岩气找到了出路,欧洲也获得了稳定的燃气供应,俄罗斯则被抛在了一边。LNG比管道天然气成本高,欧洲不得不吞下苦果,但总体上却是可以接受的,欧元也从混乱中获得了喘息,稳定下来。

欧元,还会一直弱下去吗?3美国是最早开采页岩气的国家,从上世纪末就有资本试探性地开采页岩气而非天然气。开采页岩气可以节省许多钻探和输送页岩气所需的钢管的费用,以及制造钢管所需的人工费。当开采上了规模,页岩气的成本远低于天然气,于是本世纪美国的页岩气产量出现了井喷,页岩气的生产过剩使价格从2008年6月的超过13美元/千立方英尺下降到2012年4月的不到2美元/千立方英尺,而此时,欧洲的天然气还在攀升,超过了10美元/千立方英尺。美国的能源价格从此和全球其他地区形成了明显的落差,这也成为吸引海外企业前去设厂的原因之一。玻璃大王曹德旺曾经提到,美国天然气价格只有中国的1/5。

可俄乌冲突推高了全球油气价格,尤其是天然气价格,美国能源公司可谓逆天改命,赚翻了。若全年原油均价超过100美元/桶,仅2022年美国页岩油公司将获得约1800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一年产生的现金将超过过去20年的总收入。源源不断的能源收入流入了美国,也成为助推美元升值的一大力量。而欧洲的资金净流出,则抑制了欧元的汇率。

地缘政治改变了贸易和投资流向,能源危机之后,欧洲的贸易前景也变得清晰起来。根据美国商务部1~9月的统计数据,2022年美国从欧洲(欧盟+英国)进口的商品金额达到4490亿美元,首次超过从中国进口的4180亿美元的商品金额。而且,除1月外,欧洲对美国的出口,每个月都超过了中国对美出口。仅在9月份,德国对美国的出口就同比增长了近50%。尽管从汇率上看,2022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和欧元几乎处于绑定状态,可廉价欧元的吸引力似乎更强,跨大西洋贸易得以迅速成长。仅仅两年前,按欧盟统计局的数字,欧盟2020年与中国和美国的贸易额分别为5860亿欧元和5550亿欧元,那是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

廉价的欧元使欧洲在购买天然气等能源类大宗产品上吃了亏,却吸引了美国消费者的扫货,从瑞士手表到德国机械和意大利奢侈品,资金和产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向大西洋彼岸。一个直观的现象是,美国东海岸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超越西海岸港口,而此前多年美国的对外贸易都是向亚洲倾斜的。另外,有鉴于北美的廉价能源,欧洲的投资也向着那里倾斜。

美国总统拜登今年8月签署了总价值达7500亿美元的《通胀削减法案》(IRA),按照该法案的条款,一些生产活动只有在北美进行才会获得补贴,这引起欧洲国家的不满,因为这一法案涉及巨额补贴,将导致竞争扭曲,为了获得平等的竞争环境,很多欧洲企业或不得不到美国设厂。实际上,经济市场不景气和高昂的能源成本已导致欧洲的投资商大量外流,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将生产线迁往美国,据德国《商报》报道,仅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就吸引了60多家德国企业前往投资扩展业务,其中包括汉莎航空、西门子、德国食品超市阿尔迪和透析产品和服务方面的世界领先者费森尤斯。边缘化?中心化?

时间退回20年前,欧洲和美国是世界上两大处于绝对优势的经济中心,全球贸易主要发生在北半球的大西洋两岸,全球其他地区的经济活动微弱,在全球制造业和贸易中占比微乎其微。1999年1月1日,欧元在欧盟各成员国范围内正式发行,旋即被11个欧洲国家承认为官方货币。它代表着欧洲从松散的地缘经济体向着经济一体化聚合发展的希望,欧盟作为一个不断吸收欧洲国家加入的政治联盟,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发达国家、比美国更多的人口。有了共同使用的货币,欧元的缔造者们相信欧洲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欧元可以助欧洲国家争夺大西洋两岸的经济制高点。

那时候的亚洲刚刚展现出发展前景,可日本加上亚洲四小龙的阵型与欧美经济的体量比起来还相当弱小,亚洲作为一个整体经济前景并不明朗。摆在欧洲面前的似乎是一个笃定的光明的未来。可随后的20年,中国在入世后制造业开始了追赶,并一跃成为世界制造中心,隔着太平洋,北美与东亚经济互动往来频繁,环太平洋经济体的强劲发展盖过了大西洋的风头。欧洲,这片工业革命起源的土地,却因背上了高福利的包袱而停滞不前了。

观察欧元区的经济成长,自欧元发行以来,其GDP从6.6万亿欧元成长到2021年的12.2万亿欧元,还不足一倍,其中还有新加入国家的贡献。如今19个国家3.3亿人口,体量大致与美国相仿。美国1999年GDP为9.6万亿美元,2021年则为22.9万亿美元,增速超过了欧元区。人均GDP则更胜一筹,欧元区2021年仅有3.6万欧元,美国则是人均6.94万美元,巨大的收入差距下,如果欧元再下跌,欧洲的生活水准真是江河日下。好在欧洲国家普遍实行高福利政策,保障贫弱者的生活水平,全民享受免费医疗,可财富的大池子源头枯竭了,居民的生活也难以再和大西洋对岸相比。当然,美国人看似收入高,可私立大学昂贵的学费、高昂的医疗费用还是会让普通人吃不消。

欧盟委员会2022年秋季经济预测报告预计,2022年欧盟实际GDP增长3.3%,这是新冠疫情管控彻底放开后的补偿性增长,弥补的是管控下各经济部门的损失,可一旦经济正常化运行后,经济增长的势头就会弱化。报告说,受不确定性增加、能源价格高企、家庭购买力承压、融资条件收紧等因素影响,欧盟、欧元区和大多数成员国经济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陷入衰退,明年第一季度经济活动将继续萎缩。报告预计2023年欧盟和欧元区GDP增长均是仅为0.3%。

为保持企业竞争力,欧洲央行对加息极度审慎,这也是为什么2012年欧债危机期间欧洲多国将利率降到负值,2014年欧央行也把欧元利率降为负值,此后欧元利率一直维持低位。欧央行这样做就是希望负利率引导银行将其储备以较低的利率借出去,打破信贷收缩的循环,破除银行的惜贷倾向,更多的贷款会刺激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从而导致更高的产出。今年7月,时隔8年之后欧洲央行首次加息,一次性加息50个基点,才扭转了欧元的负利率,9月再次加息75个基点,以应对数十年来最高水平的通货膨胀。欧洲经济前路并不是一片坦途。即使连续两次加息,但欧元的利率水平和美元仍有着巨大的差距,这也注定了欧元很难恢复到2021年年终1.2美元兑换1欧元的水平。中美欧三角

无论是环太平洋还是环大西洋,经济的竞争主要手段仍是科技,而非货币政策或财政干预。当Space X的可回收火箭成功发射了7年后,美国航天技术仍是一骑绝尘,追随者仍没能推出竞争性产品。美国凭借着强大的科研和应用能力领先世界,其他国家则通过各自的贸易禀赋在全球产业链中卡位。欧洲国家多,各国禀赋不同,德国法国偏重制造业,南欧国家偏重地产旅游,北欧在细分领域中引领科技创新。但相对独立的市场培养不出大企业,当科技创新潮孕育出全球化的市场,欧洲的高科技公司整体落后于美国。一个鲜明的对比是,美国目前市值最大的10家公司中,有三家是过去半个世纪创立的高科技公司:苹果、微软和谷歌。可欧洲市值排名前10的公司中,没有一家这样的公司。

但毕竟,欧洲是除了美国之外全球第二大市场,科技上则是世界第二的原创中心,中国要在科技上与世界同步,国际贸易上保持全球领先位置,欧洲是最重要的“抓手”。有鉴于此,当德国总理朔尔茨率领庞大的商务代表团访华,中国股市获得了久违的上涨。他是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第一个访问中国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不过,中国与欧洲的商务科技合作仍然充满了障碍,A股上市公司闻泰科技全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已经完成了对英国半导体公司Newport Wafer Fab的交易过户,却又接到英国商业、能源和工业战略部正式通知,被强制要求出售此前收购的Newport Wafer Fab至少86%的股权。

如果加上服务贸易,美国一直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俄乌冲突爆发后,跨大西洋间的政经纽带更紧密,商务活动更频繁密集了。但经济上欧盟也不希望彻底依赖美国,成为美国的附庸,欧盟也打算加强其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中国巨大的消费品市场,一直是欧洲制造业中心德国获利颇丰的地方,连续6年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又是欧洲经济的发动机,中国消费者对德国电机、汽车乃至医疗器械等高端工业品的需求,为欧洲的制造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现金流。

在美元急速升值的夏天,人民币和欧元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绑定关系,欧元对人民币在7∶1徘徊,稳定了双方经营者的预期,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不过,随着欧元开始加息,欧元走出了低价区域,人民币被落在了后面。人民币的贬值看似更有利于中国制造对欧洲的出口,但实际上今年人民币一贬再贬,出口却并未见涨,反映的更多是资本账目资金的流动,以及地缘政治的影响。

中美欧三大经济体间的资本和货物流动左右着欧元和人民币的走势。有着强大科技实力的美国,如今又有了能源的加持,美国政府又再发力于制造业回流。处于中美欧三角中的欧洲,面临的是一种尴尬的地位,而欧元似乎也很难再恢复到强势货币的地位。而中国与欧洲经济的深度合作,才有可能破解美元的强势以及美国制造业回流带给另外两大经济体的困局。 世界经济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