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屏幕与百元机,电视的两极分化
作者:邢海洋这个“双11”,如果说延时消费得到了回报,最好的体验就是在电视机上。75寸的全面屏彩电有的已经落在了2000~3000元的区间,85寸的落在五六千元档位上的越来越多。如果再算上山寨机,120寸的也不过三四千元,也未免太让人震惊了。
经常看到一些奇葩新闻,有人买了大电视,一台电视加包装300多斤,快递员拒绝送上楼,只能在楼梯口试机。还有的尺寸太大,上不了电梯,要动用吊车,吊车安装费上万元。让人惊讶的是,电视机并不是因为贵而触及了消费的天花板,而是因为太大了,超出了居住空间的限制。
令电视机,尤其是大尺寸电视跳水的是面板的持续下跌,此前已经连跌了五个季度。一台电视机,70%的成本是屏幕。疫情之后,居家办公全球风行,助涨了从芯片到面板等所有电子零部件的销售,显示屏也是一“板”难求。2021年3月份,55寸的面板涨到了204美元一片,32寸的涨到了76美元;如今,55寸和32寸的面板分别是81美元和27美元,大尺寸的面板,比如65寸是107美元。
面板价格从求过于供到供过于求,其中的逻辑和芯片是一样的。从人工智能到虚拟社交,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环节交由硅基芯片来辅助,于是乎,一“芯”难求。屏幕也一样,前几年,社交娱乐互动化,从大屏幕转到小屏幕上,面板的产能过剩了。可疫情一来,居家办公就不是一个手机屏幕能解决的,家庭办公需要和办公室一样的配备,学生上网课也需要固定的大屏幕显示。不过,相对于芯片的制造,显示面板产能更充足,厂商间竞争也更激烈,尤其是京东方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面板厂商,价格杠杆下开足马力,很快也就满足了需求。2021年欧洲杯以后,全世界的需求都降下来,面板也就回归了疫情前的价格。
屏幕巨屏化,平均尺寸每年都以1~2英寸的幅度在增长,已经足够大了,可中国的彩电市场却并没有因为更大更便宜吸引到消费者。这个市场早就饱和了,即便是疫情之下,2020年国内彩电销量4450万台,同比降了9.1%,2021年销量3835万台,大降13.8%,今年上半年还没有止跌迹象,彩电再大再降价似乎也刺激不出消费者的购买欲。原因在哪儿?
其实从我自身的一点经历也能感知到,我已经很久没有正经看过电视了。有时候出差住酒店,插卡取电的一瞬间房间里的电视打开了,那时候的本能动作是找到遥控器关电视。当然也有不得不看电视的时候——公交车上滚着屏、小理发馆播着家庭伦理剧,短暂地与电视台接触一下,到了除夕夜,家里总有人想看看今年的小品又比往年差在哪儿,不得不被动看电视。可统计数字不说谎,早在2019年,电视机的日均开机率就由3年前的70%下降到了30%。相对于手机上的订阅内容,相对于短视频的快节奏即时消费,电视内容未免冗长乏味,连长视频网站都亏损连连,电视台更难竞争了。
电视机升级换代,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屏幕刷新率已经达到了200赫兹、屏幕的亮度大于1000尼特、基材向更鲜亮的OLED技术转型,处理器的频率、内存和储存空间不一而足,真是让人挑花了眼。可在购买电视机的消费者群体中,你会发现一个挺奇怪的现象,电视机价格低了,可还是有相当的购买者买的是极其廉价的机型,那种200元不到的机型。从买家秀里不难看出,出租屋、宿舍乃至厨房灶台的角落,那些廉价电视满足着相当多人的娱乐需求。电视机不再是奢侈品,或者装点生活的余暇消费,而是如昔年的话匣子一样,是陪伴,是消磨时间的工具了。 电视液晶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