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黑死病塑造的欧洲人

作者:袁越

被黑死病塑造的欧洲人0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了将近3年,严重影响了大家的正常生活。但新冠肺炎的致死率最多也就0.1%,远不如历史上著名的黑死病厉害。那场瘟疫导致了大约40%的欧洲人死亡,其惨烈程度是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的。难怪不少欧洲人认为他们是“天选之子”,因为他们的祖辈是那场瘟疫的幸存者,身上一定带有某种非常厉害的“超人基因”,并把这些基因传给了今天的欧洲人。

抛开种族歧视的背景,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这就必须研究一下欧洲人在那场瘟疫之前和之后的基因变化。这项研究很不好做,主要原因是取材困难。

美国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的遗传学家路易斯·巴雷罗(Luis Barreiro)去英国考察,找到了一个绝佳的采样地点,这就是位于伦敦郊区东史密斯菲尔德(East Smithfield)的一个公共墓地。根据史料记载,这块墓地是在英国黑死病高峰时期被当时的英王爱德华三世买下来的,有超过700具尸体密集地堆放在一起,无一例外全都是1348~1349年间死于黑死病的人。

巴雷罗博士及其同事们从这个墓地里采集了几十个骸骨样本,又从黑死病暴发前和暴发之后很久的伦敦其他墓地中另取了几十个骸骨样本,分别从中提取出高质量的古DNA,找出了至少4个基因突变帮助伦敦人在这场瘟疫中活了下来。

其中发生在一个名为ERAP2的基因上的突变可以给其携带者带来40%的生存优势,这个数字大得惊人,几乎可以肯定是人类有记录以来生存优势最大的基因突变。要知道,著名的乳糖耐受基因突变只带来了百分之几的生存优势,因此这个乳糖耐受基因突变最终用了几千年的时间才传遍欧洲,而ERAP2只用了几十年就传遍了整个伦敦。

为了确保这个结果不是昙花一现,研究人员又从同时期丹麦的古代墓穴中提取出了一批遗传样本,证实了这4个基因突变对抵御黑死病所做的贡献。

巴雷罗博士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22年10月19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上。论文指出,ERAP2基因是一个和免疫功能有关的基因,该基因突变能够让其携带者的免疫系统更加活跃,从而对黑死病的致病因子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发动更加猛烈的攻击。

但是,免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它既可以对外来病原体发动攻击,也可以给自身的组织和器官带来伤害。巴雷罗博士指出,这4个基因突变虽然让欧洲人躲过了黑死病,却让他们更容易患上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等自免疫疾病,所以现在的欧洲人并不是什么天选之子,那场瘟疫反而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后患。

另外,黑死病也曾在亚洲肆虐过,虽然其惨烈程度比欧洲要弱一些。可惜目前尚未有科学家研究过这个问题,不知道那场瘟疫给亚洲人留下了哪些后遗症。不过,2022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斯万特·帕博(Svante P??bo)曾经研究过尼安德特人留给现代人的基因片段,发现其中带有一个能够导致新冠重症的基因片段,以及一个能够减轻新冠重症的基因片段。东亚人普遍没有前者,却又带有后者,很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新冠疫情在东亚地区没那么严重的原因之一。

古DNA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很多关于自身的秘密,帕博博士的这个诺贝尔奖实至名归。 黑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