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宵与减肥

作者:袁越

夜宵与减肥0俗话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现代人都喜欢富裕,所以人人梦想发横财,但现代人大都不喜欢肥胖,所以不能吃夜宵。但是,也有人不同意这个说法,认为只要把晚饭分成两份,一份晚上吃,另一份当夜宵,这样既可以把进食总量控制在一定水平,又能让自己夜里不饿,这不就没问题了?

这个说法貌似很合理,但却忘记了导致肥胖的机理很复杂,因为人体不是机器,并不是说只要投入低于消耗就能减肥了。

具体来说,导致肥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每一点都和人体的新陈代谢机制有关。首先是卡路里的吸收率,这和饮食总量并不是一比一的关系。比如有的人虽然吃得很多,但消化系统不好,食物里的热量不能完全被吸收,所以还是很瘦。其次是卡路里的消耗率,这一点和运动与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同样是窝在沙发里刷手机,不同状态的人,卡路里的消耗率真的会很不一样,其结果自然也会非常不同。第三是脂肪细胞的生成速度,这个指标也是因人而异的。大家害怕的不是体重过高,而是脂肪过多。如果一个人体内多余的卡路里无法变成脂肪,也就不用担心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个人要想减肥,不能仅仅只是计算每天吃进去多少卡路里,还要计算卡路里的吸收率、消耗率和脂肪转化率,三者缺一不可。吃了夜草的马之所以会变肥,关键原因就在于这顿夜宵的增肥效应要远比正常吃晚饭高得多。

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根据呢?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哈佛大学附属医院)的弗兰克·希尔(Frank Scheer)博士决定好好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他和同事们招募了16名体重超标的志愿者,先让他们在自己的家里维持一段时间的稳定的生活作息,然后让他们住进实验室,每天定时吃饭,饭量也被精确控制,同时测量他们的体重、体温和血糖,并抽取他们的脂肪组织,分析脂肪细胞的基因表达模式。

这个实验一共进行了两次,一次是在正常时间吃晚饭,另一次是比正常时间晚4个小时再吃晚饭,其余不变。实验结果表明晚餐晚4个小时导致了非常大的差别,志愿者体内的瘦素(Leptin)水平降低了,而胃饥饿素(Ghrelin)的水平提升了,导致他们的饥饿感大大增加。志愿者的卡路里代谢率也大幅降低,脂肪细胞的转化率却有所提升。换句话说,夜宵导致前文提到的那3点全都朝着增肥的方向偏转。

希尔博士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22年10月4日出版的《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杂志上。这篇论文的主要结论和玛丽·特鲁尔(Mary Teruel)博士所做的研究不谋而合,后者是纽约威尔康奈尔医学院(Weill Cornell Medicine)的一名研究人员,她一直对生命节律和脂肪代谢之间的关系感兴趣。她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发现如果通过化学的方法干扰小鼠的生命节律,仅需3周的时间就可以让小鼠体内的脂肪含量增加一倍,相关论文发表在2022年6月27日出版的《细胞报道》(Cell Reports)杂志上。

这篇论文里所用的化学方法指的是在小鼠的皮下植入一个装置,定期释放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这是一种和压力应对有关的激素,正常情况下该激素的分泌是有周期的。这个装置通过不断释放糖皮质激素让小鼠始终处于应激状态,结果就是快速肥胖。所以这项研究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尽量别让自己有太大的压力,否则很容易发胖。 夜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