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不出名堂的壮游

作者:薛巍

游不出名堂的壮游0在现代社会,有些人常年都在外奔波,多年下来,足迹几乎遍及全国。但那不一定算得上是游遍了祖国。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瓦耶在《西方旅游史》一书中说:“1937年,国际联盟对游客的定义是,出于消遣而离开平时的住所,到外地超过24小时,但少于一年的人。”所以,一个人早上进城,晚上回来,哪怕中间换了好几趟车,见了好几拨人,进了几个馆子,也不能叫旅游。

日内瓦的酒店老板说,下大雨的情况下不要去霞慕尼登山。这样就可以让客人在酒店里多住些日子。日内瓦人会制造恐慌,说别的地方发生了霍乱,为的就是让他们的顾客老老实实留在他们的酒店里。

19世纪,英国贵族子弟会去法国、意大利来一场壮游,本来算是游学,参观古罗马的遗迹、博物馆之类。但英国的纨绔子弟往往走马观花,对古迹熟视无睹,对学习外语也不甚热情,沉迷于吃喝玩乐,终日与其他英国人厮混。回到英国后又大肆吹嘘自己的旅游经历。“认真学习的人不到百分之二,其他人只会到处周游,待在旅馆饮酒喝茶,对其他国家不屑一顾。”有的离开罗马时,连斗兽场在哪儿都不知道。

我上大学的时候,特别羡慕那些假期能出去旅游的同学,可以亲眼看看桂林山水、杜甫草堂,尝尝西安的羊肉泡馍、哈尔滨的红肠。到读研究生的时候,老师鼓励我们去其他学校听课、听讲座,跟那里的师生交流。我们读大学和研究生是18~25岁,读研的年龄段比较符合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理想,他说英国人习惯在16~21岁之间旅游,这个年龄段其实不适合一个人提升和完善人格,应该7~14岁,或21岁之后再旅行。旅游时也不用携带大量书籍,应该专心观察当地的风俗人情、当地人的举止和思想,因为旅游的主要目的,是获取通过其他途径无法学到的知识。

我们中国人比较喜欢自然风景。欧洲人很长时间都只是喜欢外地的美食美酒。法国文学批评家圣伯夫说,欧洲古时的旅游者对自然美景毫不在意。“这些高贵的灵魂离开他们的圈子,离开巴黎王家广场或玛莱区的沙龙到外地旅游,与其说他们发现了自然,不如说是对自然的曲解和滑稽模仿;他们掩饰真正的自然,给自然加上自己的装饰来获取乐趣。他们展现的是自己固有的神话、习惯、社会阶层腔调和用语。”古时的旅游者还非常在意旅游的舒适度。拉辛说他每晚都急急忙忙地赶在其他人前面到达旅馆,就为了抢到最佳的床位。他写道:“所以我每晚都睡得很香。”现在的游客就不用抢床位了,一来床位都差不多舒适,二来可以用手机预订。

17世纪和18世纪初是西方一个足不出户的慵懒的世纪,欧洲贵族往往炫耀自己的蛰居生活,在自己或国王的城堡和花园内漫步,在其中偶遇其他贵族,或者参加一些有情趣的宴会。17世纪下半叶,很少有上层人士出门旅游。他们一般待在城堡中,组织聚会,享受美食。从早上到深夜,美酒、音乐、游戏与闲谈、散步活动不断。我们现在大部分人都可以过上这种日子:放着音乐、喝着酒在家上班,通过视频跟人闲谈。 旅游

下一篇: 虎口现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