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之队

作者:张斌

救赎之队0作为体育纪录片,《救赎之队》翩然而至,奈飞的作品,奥林匹克频道如获至宝,一个几近完美的有关奥运金牌的故事。拥有“梦之队”名号的巨星之队迈进新世纪后,一再遭受篮球世界的羞辱,而塑造这支球队的国度几乎同时在恐袭、战火和衰败之中,煎熬与挣扎。2008年北京,一块奥运男篮金牌,成为这样一支有着“梦之队”编号、但要被唤醒国家荣誉认知的球队无比现实的救赎目标。

故事并未仅仅停留在北京奥运的那个夏日,以及沸腾的五棵松篮球馆。影片叙事绵长,远至1964年东京奥运会,美国篮球平步青云。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冷战寒气逼人的年代,美国队最后三秒中的比赛几度拉锯,让苏联人最终夺走了金牌。50年过后,当年参赛的美国球员还在鸣冤,指出那反反复复的三秒钟对决背后有莫名的势力在操纵,他们要的结果就是苏联人必须赢。1988年,冷战末年,美国人又输了,在汉城,对手还是苏联人。这直接催生了“梦之队”亮相巴塞罗那奥运会,星光耀眼,无以复加。

从胜利走向胜利后,带有编号的“梦之队”也开始步履蹒跚,星光不能直接折算成金牌,奥运会和世锦赛也并非是秀场,美国人需要一次次击败另外一个篮球世界里的最强者。很不幸,希腊和阿根廷都变成了一度不可逾越的高山,教训了美国巨星们何为国家队。雅典奥运会过后,一再遭受挫败的美国篮球开始推动所谓救赎计划。按照评论家的视角,不仅是美国篮球,美国举国在那一时刻都急需更多的胜利,让自己走出遭受重创之后的阴霾。

《救赎之队》之所以能最终成片得益于勒布朗·詹姆斯媒体公司的推动,作为昔日球队中饱尝挫败苦痛的一员,当今媒体公司的拥有者,勒布朗在片中有句话代表着美国式思维的转变,“我们不再是组建两星期就能征服世界的球队了”。“救赎之队”统帅沙舍夫斯基(人称K教练)精心挑选队伍成员,让战斗英雄直接坐到训练场边,为诸位球星演绎勇气、奉献和国家荣誉的现实含义,锻造钢铁意志,以求其利断金。

救赎路多艰险,2006年世锦赛又是只拿到一块铜牌,入选美国队简直成了明星们的负担。K教练此时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招科比入队,那是2007年的夏天,美国队连续第三个夏天在拉斯维加斯展开集训。那一年,科比格外需要美国队,希望以此改变自己在篮球世界里孤狼的境遇,而美国队收获的也绝非是一个得分手,而是期待已久的领袖和球队文化的创造者。

都说科比看惯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其实勤勉的地标何止于此,拉斯维加斯便见证了“救赎之队”凌晨时刻的蜕变。整夜在外逍遥的球员们凌晨五点回到酒店,在大堂里遇到了准备去健身房开始每日晨练的科比。众人皆惊,眼前的一切并非传说啊,最棒的人原来可以努力到如此极致。此后,早晨健身房里,科比不再是孤狼,勒布朗来了,韦德也来了,这样的美国队谁曾见过呢。

从影片五分之二处进入的科比当仁不让地成为绝对主角,众人也借此对离世的巨星楷模展开追忆。西班牙是“救赎之队”头号劲敌,如何抑制加索尔成为首要战略目标,科比身先士卒,刚一出场就全力冲向自己曾经的老战友,将加索尔撞得人仰马翻,他在以这种方式震慑对手,也是在告诉身边战友,“要与我并肩作战,那就照此模式行事吧!”其实,赛前科比还曾特意去拜访加索尔,按加索尔的说法,那是在潜移默化地在做软化工作。

“救赎之队”的故事需要在影像中仔细回味,有缘就会与影片相遇。有编号的“梦之队”虽然声动世界,但是往往在奥运会中都是匆匆过客。到了北京,科比和勒布朗纷纷提出要尽情体会奥运会,看着片中与此有关的场景,你禁不住会感慨,北京2008还真是无与伦比的。 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