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百科全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沪东华

试读百科全书0李白的《将进酒》我们都知道,写得很豪迈,可搞不好很多人朗诵的时候都读错了:有百科网站说其中的“将”应该读作qiāng,意思是“请”。《辞海》里认为也应该读“qiang”,并解释说:“将进酒是汉乐府《铙歌》名。古辞写宴饮赋诗之事。”

即使家里有《辞海》,我们也很少会去查常见字,所以最好没事儿的时候多主动翻阅一下,积累一些“冷知识”。比如我们都知道有个先锋作家、清华大学教授叫格非,可翻翻辞海,会发现“格非”的意思是“纠正君主过失”。“王不留行”不是一个奇怪的人名,而是一种植物,也叫麦蓝菜。“暖姝”不能读成nuǎn zhū,应该读成xuān shū,意思是自满的样子。

前几天,我看到一篇英文的文章,说美国人收集马蹄蟹蓝色的血液,然后再把它们放回大海,结果大约有30%的螃蟹死了。有人告诉我,马蹄蟹并不是螃蟹,而是鲎(hòu)。查《辞海》,鲎是一种产于近海的大型节肢动物,从其血液中提取的变形细胞裂解物制成试剂,可与内毒素成分发生凝胶反应。鲎试剂法是利用鲎试剂测定细菌内毒素或革兰氏阴性菌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实用。几十年以来,人类采集鲎血并用其提取物来研制疫苗或新药试剂。

要想在说话、写作时卖弄学识,最好查查词典,确定了读音和意思再用,不然有丢脸的危险。比如把“衮衮诸公”读成“演演诸公”,衮跟兖州的兖是挺像;“酬酢”读成“酬炸”;“禁胬”中的胬确实读作nǔ,“猪的项上肉味美”;“厌胜”“厌然”中的厌都读作yā,通“压”;“压轴”确实是“一场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剧目”,因为它紧压着最后一个剧目“大轴”。

翻阅《辞海》,只能感叹人类已经创造了不少文化,几乎每一页都有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比如杂志,即期刊,“世界上第一份期刊是1665年法国萨洛创办的”;温八叉是温庭筠的外号;橄榄别名“味谏”“谏果”;“色拉油”是植物油的一个等级(相当于一级油),而不是一个品种,除适用于烹调外,特别适合于拌制色拉……

《辞海》中还可以查到“辞海”:“中国大型综合性词典。”词典,“亦作辞典。辞书的一种”。辞书是“以条目为单元提供知识信息的工具书。是字典、词典和百科全书的统称”。所以,我们可以说,“我家里有很多辞书。有英语词典、成语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艺术词典》。”

《辞海》中说,英文中的百科全书源自古希腊中的两个词,“各方面的”加教育、知识,它有查考、教育双重作用。“各方面的”本意是“圆的”。2000多年前,一个年轻人为了挽回他父亲的名誉,决定撰写一部鱼类百科,作为礼物送给罗马皇帝奥勒留。其中他写到的有些可能是事实,但有一些是虚构,如会爬树的章鱼、喜欢山羊的鱼。但他成功了,他父亲受到了宽恕。这是早期的百科全书,“百科全书”这个词的原意是“环形知识”,表示书中的文章相互指涉。 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