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领导”

作者:刘畅

“是,领导”0工作不是请客吃饭,满足领导要求,是在职场活下来的第一要务。但并非火箭升天或是救病救灾之类高危风险、人命关天的工作,坐在办公室的你也需要按小时向坐在隔壁办公室的领导汇报工作进度,像写日记一样做日报总结,当领导说“2+2=4”时,果断舍弃“1+3”的想法,甚至开空调也需要领导批准,桌子上贴着四五个黄色胶布框起的长方形,电脑、水杯、鼠标在框内不得“逾矩”,同时时刻准备着领导借浇花之机,偷偷溜到你背后,突击检查你的电脑屏幕时,工作的自主权便丧失殆尽了。

以上工作中的种种束缚,是社交平台上抱怨领导控制的简短合集,一个人在工作中若不是幸运到全都遇到,也定会领略一二,那么除了“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趁早跑路,一般人也会迅速变成“应声虫”。国外的专家做过统计,在自主权匮乏的工作里,员工对工作热情消退的平均时限是6个月。

如果不是领导有病态的控制欲,甚至偷窥癖,领导对员工的严格管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报之以“理解之同情”——领导有经验,面对当下经济的种种不确定性,领导要通过稳稳“掌舵”获得安全感。可是,经济学上有“不完全契约”的概念。简单来说,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存在,不可能预见到未来所有可能的情况,即便预见到也没法写进契约里,所以契约永远是不完全的,永远会有出乎意料的情况发生。在工作关系中也如是,领导对员工的管理不可能穷尽方方面面,尤其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变革下,当下的组织结构都是扁平的,完成一个任务以团队形式更多,不确定因素丛生,领导基于过去经验的安全感,不一定适应当下的情况。

对于员工而言,是否有自主权,则不仅是抱怨的问题,它属实性命攸关。2020年,北伊利诺伊州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开展一项研究,探知工作要求与员工死亡的关系,他们选择3个不同的时间点对3000余名有身心健康数据的美国中年人进行追踪调查。最终的研究成果《这份工作真要了我的命》中显示,高压力的工作和缺乏自主权与更高的死亡率有关,那些工作压力大、自主权低的人比工作压力小、自主权高的人死亡率高43%,早逝者很可能患有抑郁症。而那些工作压力大、自主权高的人,反而比工作压力小、自主权低的人还要长寿。

因而,现代管理学都提倡“context no control”——多给背景信息,而不是控制,领导讲明白情况,让员工自己作决策。像互联网大厂可以让员工挑团队或项目,即便没有这般大的自主空间,也可以让员工灵活地选择工作时间,或者在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选择灵活的办公地点。

甚至如果因为工种所限,员工只能被按时、按地地钉在工位上。员工若觉得这份工作不可或缺,也尚有机会制造自由和自我激励的时刻。比如在下午的会议空当之间,到附近散散步,揪几个同事一起到附近咖啡店,稍稍喘口气。“对于你的日程表,即使你没有完全的自主权,还是可以切出一小部分时间。”写就《驱动力》的美国趋势专家丹尼尔曾建议道,“不无小补总比没有好。下午休息两次,每次10到15分钟,对很多人来说都可行——问问自己:‘在你的控制范围内,有没有可以改变的小事?’”

(参考资料:埃里克·冈萨雷斯-穆勒、贝瑟尼·科克本:《这份工作真要了我的命》;莉茲·佛斯莲、莫莉·威斯特·杜菲:《我工作,我没有不开心:对人对事不上心也是一种职场优势》)

“是,领导”1 工作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