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求制造者”的困惑
作者:徐菁菁你为什么而工作?钱当然是我们每个人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钱并不总能满足我们,或者说,不是每个人都能被钱满足。
大学毕业时,A先生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互联网公司制作短视频,工作内容是把“霸道总裁”“耽美”之类的网络小说改编成一个短视频的IP剧。这份工作的报酬称得上优厚,工作任务也是他完全能够胜任的,但A先生却陷入到了巨大的失落中。工作与他接受过的教育背道而驰:“好的内容应该是复杂的、深刻的,应该给用户很多的解释空间和诠释的权利。”并不只有他一个人有这样的感受。几个关系好的同事会在私底下“吐槽内容如何庸俗”。在团队里,大家不直说,但“那种欲言又止,不说破的氛围是能感受到的”。
“用何种方式,击中哪一部分人的痛点。”这是A先生的日常工作内容。短视频产品利用观众的情感弱点和认知惯性,试图成为吞噬用户时间的黑洞。这让A先生无法自洽:“坦白地说我有负罪感,我觉得我在利用用户。”
工作特征模型是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领域中很重要的理论之一。这个模型用来解释能够激发工作动机的工作特征。其中一个特征是任务的重要性,即工作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他人的工作或生活——不论是在组织内,还是在工作环境外。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我们的工作切实对其他人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这很重要。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工作收入和付出相比并不高,却有很多人投身其中,乐此不疲,比如医生和老师。人类有利己主义的倾向,同时也有利他主义的需求。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帮助别人时,即使是很小的帮助,这个人体内的多巴胺和复合胺的数量也会大大增加,而这两种物质都会让人产生快乐的感觉。帮助别人,让别人对自己产生认同,产生自我价值和存在感,从而有信心去追寻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些都属于认知激励。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说:“如果你想成功,想获利,你就必须具备一颗为他人尽力的美好心灵。”现实中,那些让从业者产生内心冲突的工作则并不以利他为追求,甚至希望以制造痛苦牟利。比如,A先生的主管曾告诉他,他制作视频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大户”(投资人),不用考虑别的。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打出广告标语:“你不来培养孩子,我们就只能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家长的焦虑被激起,从而产生了购买行为,但很可能他们所获得的服务并没有提高家庭的幸福感。
事实上,“制造需求”并非天生不道德的。在丰裕时代,我们绝大多数的消费行为都是“制造”出来的,经济得益于它,才不断发展。美国管理学者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Adrian J. Slywotzky)和卡尔·韦伯(Karl Weber)在其著作《需求:缔造伟大商业传奇的根本力量》里提出,一切商业活动的原旨即是“人所欲之先,创造其所爱”。但很显然,斯莱沃斯基和韦伯推崇的“制造需求”也蕴含着“利他主义”基底:商业就是从了解“人”开始,找到那些在生活中产生痛苦、不便、浪费甚至危险的麻烦,并解决这些麻烦。 工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