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如一日”:我变成了一棵树

作者:魏倩

“数十年如一日”:我变成了一棵树0沈大成的短篇小说《花园单位》讲了一个有点吓人的故事:主人公入职一家绿化很棒的“花园单位”,每天只要完成接收文件、备注数据的工作,像一个“无须动用感情的阀门”。闲暇时,也和其他同事一样沿着花园里相同的小路散步。偶然的情况下,他听说自己这份工作的前任散步时消失在花园里,只剩下空无一人的工位。又是一个夜晚,他被野猫惊醒,走进花园,发现前任已经变成里面的一棵植物,“还在无意识地吐出行业术语”。

工作和它带来的人生消磨,一向是艺术家感兴趣的话题。不过,这次作家描述的情景并非全无科学依据——重复无聊的工作确实会造成脑损伤。科学家发现,在完成这些工作时,人的大脑甚至可以在“半清醒”的状态下运转,对神经系统来说,这是一种节省资源的方式。与此同时,处在疲惫状态下的细胞更容易产生炎性细胞因子,使神经系统受到影响。实验室里,每天在固定时间蹬滑轮的小鼠会慢慢懈怠,到5~8周,细胞因子生成达到顶峰,它们会表现出嗜睡症状。

还有比大脑损伤更可怕的结果。2018年,《卫报》曾采访过一位亚马逊的仓库工人,他的日常工作是每小时取250件物品放入特定的购物车中。报道中他提到,感觉自己的工作是如此的重复、疏离甚至反社会,“我觉得我失去了曾经的自我”。专栏作家乔治·蒙比奥评论道:“数字泰勒主义将有趣的工作分解成无数令人费解的单调任务,工人沦为后工业时代的碰撞试验假人。机器人来了,你就是其中之一。”

在一般人的认识里,简单重复是低薪劳动的特点。当我们想到重复劳作,脑子里出现的画面往往是那些在电梯里按按钮、在停车场里抬挡杆的人们。不过,“重复劳动”并不一定只是反复擦一张桌子,它还意味着你在做一件对个人提升毫无帮助的事。事实上,由于社会分工细化和现代科层制的兴起,已经很少有人能真正逃开这种劳动方式。毕竟,如果你就是那个正在稳定运转的大型组织机器,也一定会认为这种简单重复相当有必要,它意味着每个人在每个节点上的工作结果都可以标准化管理。

但每当企业出现问题,这些精准高效的员工却会成为被“优化”的首选。在豆瓣“上班这件事儿”小组里,经常有网友发帖讨论重复劳作的工作,除了那些不作绩效考核的单位里的员工,参与吐槽的很多都是互联网大厂的技术人员。他们表示,因为自己的工作基本是在执行上级决策,完成系统维护,很少有研发创新和进步空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过下来,随着很多曾经熟悉的技术语言被迭代,就不得不面对“35岁失业”的困境。

职场“过来人”普遍认为,新人反对重复劳动是眼高手低的表现。如果向他们求教,你得到的回答多半是:年轻人终会在日复一日的“修炼”中找到意义。但乔治·蒙比奥认为,人应该从意义中开始劳动,而非强行在工作中发现意义,人们在职场中尤其不该屈服于重复的习惯,而要去转而培养那些使我们得以为人的品质,比如灵活性和自发性,再比如应对意外和学习新技能的能力,他告诫那些还在求学的孩子们,“在未来,如果你想要一份工作,你应当尽可能成为一个与机器截然不同的个体”。 工作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