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夜行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田欢

新疆夜行记0因为疫情,我将近三年的寒暑假都没有回过新疆。从东南到西北,往返近万公里,我带着娃从一个家到一个家又到一个家,这场旅行始于酷暑,终于初秋,从满怀喜悦和憧憬的顺利出发,到匆忙狼狈地返回,其间有惊有喜有冷有热,着实值得一记。

我的婆家在北疆小城,距离乌鲁木齐市近500公里。若无疫情,可以悠闲地选择大巴、火车、飞机或者自驾往返,一路看尽风景,感受现世安稳。但是很不巧,我们在临返回乌鲁木齐的时候赶上了疫情的新一轮暴发,进入14天静态管理,线路车、公交、火车停运,航班取消。在封控解除的第三天,才有机会乘夜班长途汽车点对点前往乌鲁木齐机场。

这是一辆空调卧铺长途汽车,外观看上去略有风霜,内部更是沧桑。我不明白一辆汽车为何需要安装如此密闭的窗户,犹如飞机舷窗一样厚重安全,密不透风。所以一进车内,顿时感到空气中的浓度和温度。那是一种多年未曾开过窗户的味道,混合着自运行以来每位旅客的余味。此时若是手头恰好有瓶风油精并能滴一点在口罩上,那便是对于鼻子的最大尊重和安抚。

在这样一张床铺上,只能斜躺着晃晃荡荡,所有文字类的东西都是不宜观看的,因为容易晕车;我也不想说话,因为口罩里面会更加难闻,毕竟自己也刚刚吃过一些味道较重的食物;更不适合吃喝,因为疫情期间车厢里面不宜取下口罩,所以临行前我坚决放下了给孩子准备的水果和零食。唯一能做的,就是一边听着后排几个人聊天,一边透过扁扁的车窗,看着并不完整的风景,期待早点能睡着。

夜色渐深,汽车在戈壁滩公路上前进,那是一种真正的辽阔和荒凉。若是白天,便可看到两边起伏的沙砾、石头、偶见的骆驼刺,一直绵延到天边。因为疫情的原因,公路上连会车都很少,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感觉天地苍茫间,仿佛只有我们这辆车,带着几分孤勇者的情怀一直往前走。只有公路和两旁的电线杆提醒你,这里还有现代文明的印记。在两座城镇之间,几乎都要经历阶段性的荒无人烟,所以在城市到达那一瞬间,才会有发自肺腑的欢喜。

为了安全起见,凌晨2点到5点这个时段,夜班车需要停在一个集中的地方休息。在停车点有极微弱的灯光,停着多辆大卡车和大巴车,夜色中是一个个黑色的庞然大物。有人需要下车小解,于是自觉地按性别分为两个方向走到停车场的外围。这才是纯野外纯天然的厕所,貌似没有遮挡却遮住了一切。

空气新鲜冷冽,北疆的初秋夜晚已降至13摄氏度。黛青色的夜空中弯月如钩,星汉灿烂。好像从未看过这么璀璨的星空,这么密集的银河,北斗七星甚至带有几分压迫感地悬挂在头顶,巨大而闪闪发光。

停车点休息的时间是真正的熟睡时间。没有了发动机的轰鸣,车内呼噜、梦呓、磨牙甚至放屁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车里越来越冷,原本浓郁的味道仿佛因寒冷而被稀释了很多,好像更能接受了一些。我把之前还鄙弃不用的看不出本色的薄被子拉起来,赶紧地盖在身上,放下干净卫生的执着心,开始各种胡思乱想。这是熟睡者的幸福时光,也是失眠者的痛苦时刻。

到了5点,停车场开始苏醒,一个个黑色的影子纷纷亮起车灯,继续旅程。靠谱的司机和靠谱的大巴车,在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刚刚好地停在候机楼前。我们抖擞精神,不用整理行装,开始下一段的行程。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