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读图书奖思想TOP10
作者:普光子《钱理群讲鲁迅》
作者:钱理群
活字文化|当代世界出版社
《钱理群讲鲁迅》是作者晚年再一次向大众谈鲁迅。当代研究鲁迅的学者中,几乎没有人比钱理群更接近鲁迅,不仅在思想上心灵上,而且在一步一个脚印的人生践行中。我们今天读鲁迅的意义在哪里?鲁迅的作品为什么称得上经典?历史上的鲁迅是一个什么人?钱理群的讲解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掀动当代的精神微澜。——罗新
卡尔维诺说,成年人应该拿出一些时间重新阅读年少时读过的经典,我就是跟着这本书重新阅读了鲁迅,年少时喜欢鲁迅那股狠叨叨的斗争劲儿,现在再读,体会到了他那份愁苦。——苗炜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
作者:刘瑜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果抽象讲政治学,许多人会感到枯燥无趣。作者选择从比较的角度来讲政治使一般人易于理解。更为重要的,作者不是讲抽象的道理,而是通过事例来讲述,这种讲述又不是仅仅讲事例,而是把许多抽象、复杂的理论融于事例之中。读者在读许多鲜活的事例时也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种方法是戴蒙德等著名学者在著作中常用的,且受到欢迎。作者运用这种方法不仅使本书读来有趣,而且读者颇有收获。在当代,世界各国政治风云变幻,颇让我们迷茫,读了这本书可以有一些清晰的思路,可以用这种思路去理解、思考如今的许多事情如俄乌冲突。作者不仅知识丰富,而且有相当的理论功底,也有敏锐的观察力,她的许多见解融化在书中,让我们爱不释手。——梁小民
刘瑜是一个常识的拥护者,也是一个生活的发现者,而这两个因素使她成为我们时代别具一格的思考者。她的思考锐利而有人间气息,更难能可贵的是能以令常人感到快乐的形式表述出来。——石一枫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
作者:[美]李怀印
大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的问题意识是,现代中国拥有不同于西方民族国家的两个特征,即疆域和族群之“大”和结构之“强”。为此,必须上溯到1600年以降的中国历史,从财政、地缘和认同三个要素出发,寻找“中国为何如此之‘大’?”以及“中国为何如此之‘强’?”的答案。作者最终的结论是,这绝非历史偶然的机运使然,而是必然地蕴含在中国与众不同的特殊性里。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可以这么重述本书的问题意识:“中国究竟有多特殊?”以及“中国为何如此特殊?”。——周濂
本书从四个角度谈论国家的形成:领土、人口、政府和主权。这四个角度实际上也是一个国家比较直观的构成部分。或者说,是国家构成当中“硬”的部分。但是,本书很少谈论观念和文化等国家构成的“软”的部分。简单地说,这是社会科学的视角而不是文化的视角,因此,本书采用了大量的实证材料来论证了1600年之后的中国的形成。——汪民安
《保罗与保罗书信》
作者:施文华
上海三联书店
这是一部奇书。我们无时无刻不被本书作者——保罗的中国研究者——的超级能力所震惊。全书的结构展现了宽广的视野。一位离我们极其遥远的宗教人士在这一结构中展现出了与其精神相匹配的“肉身”。整个欧洲的历史都仿佛因其肉身的呈现而被一道与众不同的光所照耀。——董强
《保罗与保罗书信》乍一看像是一本神学著作,读进去才知道是与纯粹神学有一定区别的宗教史著作,尽管以综述为主,却颇具可读性,在中文世界十分难得。作者从西方深厚的研究传统中汲取营养,以文献梳理为主,介绍和分析保罗书信的历史、文化与神学语境,涉及但不限于保罗神学,对中文读者来说一定是颇具启发的。——罗新
《希腊化时代》
作者:[英]彼得·索恩曼
译者:陈恒/李腊
译林出版社
亚历山大大帝死后的三个世纪就是所谓的希腊化时代。这本篇幅不大的短书就勾勒了这个时代丰富的面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希腊化时代也是一个空间化的时代,它是东西方文明第一次大碰撞的时代。它不仅仅是古典希腊文化的后续,也是希腊文化和近东非希腊民族文化互动和共同创造的结晶。作为一本通识读物,这本书展开了一幅较为清晰的希腊化时代的画卷。——汪民安
作者从幻想一个公元前350年出生在塞浦路斯的小男孩的旅行开始,以强大的控制力,在极简而坚实的叙述中,以微型篇幅,给我们一个希腊化时代的微雕精华。其中既有赞叹,也有客观的批判。而对这个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回顾,或许正是我们在后疫情各种分割隔膜加重的此刻,可以有的一面金色镜子?——张宇凌
《我们这一代人:金斯堡文学讲稿》
作者:[美]艾伦·金斯堡
译者:惠明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们这一代人》具备双重意义上的现场感:课堂讲授的现场感,以及局内人写局内人的现场感。前者让本书的文字带有一种未经仔细雕琢的速度感,后者则提供了难以取代的内在视角和私密细节。金斯堡的讲述专业、真诚又激情四溢,无论你是热爱文学,还是钟情八卦,这都是一本不可错过的书。——周濂
“垮掉派”崛起20年后,金斯堡在大学里的讲稿,多少带有为自己这一代写作正名的性质。于是,有关他们的写作资源和文学意识,重新被编织进了基督教、佛教、欧洲现代主义和美国文学传统的脉络中。但让人感触最深的依然是“垮掉派”另类的道德生活,不由让人想起那些曾经的模仿者们:他们迅速地落入了时代的沉闷乏味中,落入凯鲁亚克在小巷红砖墙下看到的那种孤独的核心中。——贾鉴
《霍克尼论摄影(增订本)》
作者:[英]大卫·霍克尼、[英]保罗·乔伊斯
译者:栾志超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沿用了第一版的书名,英文增订版书名为Hockney on Art,中文其实用《霍克尼论艺术》更好,因为讨论的内容远不只是摄影。装帧别致的这本书展示的是乔伊斯对摄影师、画家、艺术理论家大卫·霍克尼在诸多场合的谈话,令人想起爱克曼辑录、朱光潜翻译的《歌德谈话录》。因为大多是闲谈,霍克尼说的东西更能透露出他的真实想法,要理解一个思想家翻翻这样的书反而比阅读其一本正经的专业论著要取巧、睿智。与众不同或故作惊悚之论的观点,确实不少,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依然是他对“拼接”的迷恋、对透视法的批判。在大师看来,透视法只是人的一种工具而已,大自然并不满足透视法,也不需要透视法。但科学需要,科学的观察法、绘画术、自然主义美术作品需要透视法。于是,印象派、立体派等便不只是一种新艺术形式,而是撩拨世界观的一种诱惑,人可否超越近代以来貌似客观的科技世界图景?它是最全面最真实最好的看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吗?除此之外,另外的“看”世界的方式方法有何地位?艺术(art)体现着、发明着实在(reality),如科学技术一般,虽说虚了一点,却也少了一些束缚。——刘华杰
《霍克尼论摄影》通过近20年跨度的访谈揭示了摄影这一媒介对于其创作的重要性,也反映出霍克尼艺术观念的演变,在这个意义上,本书不啻当代最伟大的艺术家的私人艺术史。从本质上来说,它终究是关于如何用创作来观看,如何建构我们对于世界的经验,毕竟“眼睛并不总是能够完全地认知画面。眼睛会穿透画面”。——btr
《现代性及其不满》
作者:[美]史蒂文·史密斯
译者:朱陈拓
后浪|九州出版社
书名和章节安排的老套,无法掩盖本书的内蕴光华。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大书,史蒂文·史密斯处理每一个人物和主题,都不是在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而是在有限篇幅内展现出令人敬畏的广博学识与思考力度。史密斯批判现代性,但不彻底否定现代性,因为史密斯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无法避免地成为现代人,回头看是为了更好地向前看,批判现代性是为了成为更好的现代人。——周濂
这本书,我是当文学评论看的。《现代性及其不满》中对《包法利夫人》的分析,给小说解读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视角。——苗炜
《虚无时代:上帝死后我们如何生活》
作者:[英]彼得·沃森
译者:高礼杰
上海译文出版社
《虚无时代》,将尼采作为起点,将上帝之死作为前提,一部宽泛而驳杂的试图诊断20世纪的思想史书。事实上,这样的书,无论如何宽泛也都是不全面的。但如果没有特别清晰的主线的话,有时反而陷入观念罗列的模糊地图中。——汪民安
《虚无时代》这本书太宏大了,看的时候总在想,作者难道不觉得这种写作手法有点儿虚无吗?什么都说了什么也说不透彻。——苗炜
《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
作者:[美]康拉德·H.雅劳施
译者:王晨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今天,纳粹德国研究已经是显学,甚至可以说有些泛滥和令人腻烦。但我觉得这段历史仍然是我们今天最应当花力气去了解和研究的,从而警钟长鸣。这本书的视角是普通人的生活,虽然里面的故事都并不新鲜了,完全不出熟悉纳粹历史的读者的预料,但读完之后还是很震撼和毛骨悚然。——陆大鹏
大历史在后面运行,一群普通人走上前台叙述他们的生命故事,让我们看到国家灾难如何在生活细节中慢慢展开,那些吊诡的机运和复杂的判断又如何暗中左右着人们的命运。魏玛共和国一代的故事牵涉出许多沉重话题,比如记忆与遗忘的争执、罪与罚的诉讼、东方与西方的不同选择,正是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德国获得新生。——贾鉴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
作者:陈嘉映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用日常的语言讲深刻的道理,把哲学思考维持在意蕴丰富的日常生活之中,是陈嘉映一以贯之的运思风格与写作风格。作为课堂录音的整理稿,这本小书处处保留了思想的痕迹,有些地方浅尝辄止,有些地方意犹未尽,但更多的是给读者打开了思想的可能性。借用雷蒙克评述维特根斯坦的说法,我愿意这样来描述陈嘉映的哲学工作:不在力求什么也不改变,只改变我们看事物的方式时,陈嘉映试图改变一切。——周濂
既不掉书袋不讲“黑话”,又能够抽丝剥茧、直抵核心,陈嘉映的这本书可以说创造了这种写作风格的范例。全书的上半部分看似着眼于传统哲学的认识论部分,但落脚于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换言之,作者尝试以认知为桥梁,跨越世界和自我之间的鸿沟。最终提出的commitment,已然超越了知识,可以望见心性和信仰之渊薮。——郁喆隽
(编者注:陈嘉映为行读图书奖终审评委,出于回避原则,本书在终审阶段退出) 行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