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会提问
作者:薛巍上海在举办“深夜书店节”,有媒体问我:这个活动有何意义,跟读者一起在晚上交流读书感觉如何?这样提问已经预设好了答案,但我还是想说些特别一点的话。大热天里,有关部门会发布高温预警,提醒市民注意减少外出;举办书店节也是一种预警,提醒读者该多买书、多读书了。在这样一个热得令人难忘的夏天,读的书应该也会被一起铭记,多年以后,大概很多人都会回想起去书店买书的那个遥远的夜晚……
夜幕降临,人们忙完工作,照顾好家人后,终于可以愉悦一下身心。意大利学者埃科在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说,他喜欢在夜里读小说,因为小说给人太多快乐,不能在白天读,“白天通常用来写论文和努力工作”。
书店就像咖啡馆,是一个公共空间,但人们又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地理学家段义孚在《浪漫地理学》中说:“黑夜属于生物性和私人性的领域。这是一个在私密的家庭空间中休憩和娱乐的时间。电灯的出现,终于使人类对夜晚的征服成为可能。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无论在白天多么暗淡无光,到了夜晚,仅按一下开关就变成一个灯光闪烁的肆无忌惮的世界。人们亦是如此,抛下他们白日工作时的麻木面孔,戴上华丽的面具。在电影院和戏院,平凡的生活被屏幕和舞台上的魔幻魅力所取代。”
如果要采访深夜里书店的顾客,也许需要预热一下:您今天看到什么特别的书了吗?您跟谁一起来的?采访时要了解采访对象,对于善于思考、有创见的人,可以问比较笼统的问题,如果采访对象很坦率、有口无心,就先提具体的、容易讲清楚的问题。美国记者约翰·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一书中说:“采访是一门礼尚往来而又短兵相接的学问,它首先要获得信任,然后才能获得情况。但是在急于求成的采访中,这两者往往处理得不当。记者要么急于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结果使得对方自视甚高,要么毫不动之以情而一味索取情况,结果适得其反。米切尔·阿伦提出了‘您有何感想’在广播电视中滥用的情况和弊端。”
采访时,如果提的问题没有水平或比较生硬,采访对象会认为对方兴趣不高,就会缄口不言。问无趣的问题,就会得到无趣的回答。《巴黎评论》采访卡尔维诺,问:“小说家都是说谎者吗?如果不是,那他们讲述的是何种真相?”卡尔维诺回答说:“小说家讲述的是每一个谎言最下面的一点真相。对一个心理分析师来说,你讲的是真话还是谎话不重要,因为谎言跟所谓的真话一样有趣、流利,一样有揭示性。”比较有水平的问题是:“在你的作品中,你在现实和幻想两种模式中转换。这两种模式你写得一样快乐吗?”
采访时要紧追不舍。菲利普·罗斯说,他年轻时很有攻击性,但也容易被人攻击,“25岁时我们都容易遭受攻击,如果被人发现你的命门”。记者追问:“你的命门在哪里?”他说:“哦,和所有自认为初露头角的文学天才都差不多。我的理想主义。我的浪漫倾向……”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