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所做不到的事

作者:冒茜茜

那些我所做不到的事0“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我疗愈的过程。”——对于在各种育儿书籍上频繁出现的这种论调,我并不持反对意见。事实上我认为很有道理,并且在实践中获得了验证:比如我小时候,我妈因为担心“容易被刮坏”而硬是拒绝了我对一条公主裙的渴望,我就总会满足自己的女儿想要各种裙子的愿望——包括她两岁时想要恩雅专辑封面上一条上黑下红的大得“盛开的裙子”。比如我小时候我父母极少当众赞扬我,觉得这种行为不够谦虚,我就使劲儿夸我女儿,天天都追着她说“我爱你”。这些简单细微的事情确实对我起到了一定的“疗愈”作用,但我同时发现:有些事情,超过了疗愈范围。

人生中的第一个挫败,来自于一年级的美术课。课堂内容是折纸:跟着老师翻来折去,一张张板正的白纸变成了手心里一只只可爱的小狗——除了我的。我确实也想要那样一只可爱的小狗,我也的确很认真努力地跟紧了老师的每一个步骤,可依旧,我成了直到下课也没能完成的那个小朋友。

多年以后回想起来,其实这样的挫败早有征兆:一个凉风习习的下午,我备好了铺满整个茶几的全套崭新材料,愉快地准时打开了电视机:我要跟着鞠萍姐姐,跟着《七巧板》节目做手工!可是没过几轮,我就跟不上了……鞠萍姐姐是从哪里翻过去的?怎么我手里的和她手里的形状不一样?饶是满头大汗也无济于事。只是当时的我太简单,以为失败的原因是电视节目节奏太快。

动手能力的巨大短板,总会时不时地出来咬噬一下我的生活。虽然高中生物的卷面分可以拿第一,但哪怕老师破例给了我两轮时间,我依旧无法在显微镜下找到细胞壁。成年以后买了宜家家具,兴致勃勃地想要自己组装,可花了很长时间,最终也不得不承认,我确实连面对一个简单的边桌都无从下手——其间还打翻了东西,导致勤奋工作的队友的脑袋被砸到,直接被其愤怒驱逐。

女儿上幼儿园以后,读绘本、听音乐和逛动物园忽然就不能再满足对她的养育需求了,一下子多了很多手工作业。万圣节的时候,我手握一把尖刀,对着一堆大大小小的南瓜发呆,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手笨”这事儿,不会因为年龄增大、阅历增多而被改善。难看的还是难看,不会的还是不会。

但也有意外的收获:对于这部分顽固的、不能通过弥补和改变而被“疗愈”的部分,我自然生出了更宽容的处理方式:“和解”。没错,我坦然接受自己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差的人。这不再让我局促与羞愧,而更像一个生活中的自嘲和笑料,平添了许多情趣。并且我也从中悟到了一点养育孩子的道理:有些天分是与生俱来的礼物,有些短板不会因为足够努力而明显改善。面对一个小孩,不必太焦虑,尽管放宽心。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