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不止 生生不息
作者:肖启明《三联生活周刊》出版发行1200期,正好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创立90周年交集。择日不如撞日,《周刊》和三联书店,像两个时间老人,沿着各自的轨迹,在自己生命历程中重要的节点相会,各自诉说自己不平凡的历史。
《周刊》:1925年10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创办《生活》周刊。1926年10月韬奋先生任主编后,《生活》周刊逐步汇入时代洪流,成为传播新知、服务大众、推动社会进步的著名刊物。1932年7月,在《生活》周刊的基础上,成立了生活书店。
三联:1948年10月,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三家在香港联合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内地的三联书店,1951年合并到人民出版社,1986年从人民出版社分立,同时成立了上海三联书店。现在,是北京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三联书店、香港三联书店,继承了三联书店的衣钵,传承着三联的精神。三联书店,将1932年7月1日生活书店创立,作为三联书店创立的纪念日,所以今年是三联书店创立90周年的大喜之年。
…………
《周刊》和三联书店的缠绵,地老天荒也没个完。不过这一追溯,《周刊》便也成了时间老人,阅览了近百年的人世沧桑。的确,20世纪90年代创立《周刊》的前辈们,穿越时空隧道,自觉赓续韬奋先生为代表的《生活》周刊传统,名之曰“复刊”,正像今天中华民族的崛起,我们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底气十足而又低调沉稳,雄心勃勃而又致敬先贤。
但今天说的1200期的《周刊》,是从1995年开年算起,不到30年。年龄和状态,正处在青春勃发、英姿飒爽的时期。是什么让青春的《周刊》如此靓丽?
品牌?
是的。沈公昌文当年在起草申请创办《周刊》方案时写道:“本刊为邹韬奋同志创办的声名卓著的《生活》杂志之现代版,以此向海内外表明,《生活》杂志一脉尚存,继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此话一出,《周刊》的起点、境界、目标自见。
又不全是。《周刊》近30年的发展,跌宕起伏,很难一 “品牌”以蔽之。
时代?
当然是。改革开放,开启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兴奋与躁动,百舸争流,万舟竞发。同时又很宽容,容许试错。用朱伟的话说,时代给了《周刊》十年成长的机会。
也不全是。时代大潮,有涨有落,有后浪推前浪。大浪淘沙。每天有开场,每天有落幕。这些都发生在这个时代。
情怀?
是的。《周刊》的文字里,流淌着《生活》的血脉。从“竭诚为读者服务”,到“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周刊》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爱国敬业、服务大众。
但情怀不能是空中楼阁。创业道路上倒下的,有多少充满理想和情怀的志士。
创新?
是的,创新是事业成功和发展的生命线。但创新是品牌影响、时代大势、理想情怀等良性互动的结果,是诸多要素的组合。最为关键的是创新背后的人。《周刊》创立初期,跨界(新闻、学术、文学)精英,跃跃欲试。为什么是朱伟,把《周刊》带上康庄大道?2010年代中期,周刊遭遇危机,为什么是李鸿谷,让《周刊》浴火重生?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全国气氛紧张。《周刊》副主编吴琪等深入武汉抗疫最前线,直接面对生死。在武汉骤然封城,应对举措暂时失序的时期,他们直接从第一线发回了一篇篇直戳心窝、感人至深的报道。一时间,《周刊》洛阳纸贵,《周刊》的微信公众号、微博,中读App,人气暴涨,流量剧增,广告收入看好。疫情缓解之后的一些媒体报道和年底工作总结,都想当然地将广告的逆势上扬,归因于《周刊》团队在抗疫过程中的杰出表现,赢得了读者良好的口碑。
《周刊》主编李鸿谷认为不仅如此,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周刊》为核心的三联生活传媒公司这几年在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方面所作的准备。
《周刊》以内容为核心竞争力。但到2015年,移动互联网的横流,将传统纸媒冲到浪尖。优质的内容,怎样以多种形式呈现,通过不同的媒介传播?你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的渠道变现,但是还不够。怎样从公域流量过渡到私域流量?
这些思考,体现在中读App的发展历程中:传统书籍、杂志养成了人们的“慢阅读”,互联网催生了人们的“快阅读”,获取知识,不一定非快即慢,互联网生态里,还可以有“中阅读”。有了这个理解,便是寻求突破口。2017年上线的“中读”选择的是音频产品。这些年来,不断升级:从自制内容产品到搭建人文知识平台,从单课销售到人群营运。一个内容,被开发成杂志、图书、音频课程、视频节目,初步实现了IP化运营。《周刊》的数字版也在中读上线,听读一体,纸电同步。中读上线5年来产生的内容数量相当于《周刊》70多年才能产生的内容量。更重要的是,这些内容,80%以上都是自有版权,为未来的数据化资产运营奠定了基础。
回到广告。现在《周刊》的广告,早已不是一个页码多少价位的概念,而是一项宣传计划,根据宣传的需要和受众的分布,在以《周刊》为核心的媒体矩阵——《周刊》官网、纸刊,《周刊》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三联生活实验室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中读平台,《少年新知》杂志,三联美食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市集及其微信服务号,城市家City+公众号,以及《周刊》在Bilibili、快手、抖音、百家号、今日头条等账号——上发布。
内容为王。通过优质内容的多形态开发,多媒介传播,打造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在超级平台上建立品牌渠道,在自有阵地进行用户运营,将公域流量创造性地转化为私域流量。流量之下,运营数据与资产。
正是这些年以《周刊》为核心的转型与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使三联的品牌价值和三联人的理想情怀有所附丽,使三联生活传媒公司逆势上扬,“双效”显著,使三联书店走出困境,自信前行。
感谢《周刊》团队的辛勤付出。衷心祝福《周刊》越办越好! 三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