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导读 | 主编说 | 一句广告语和四个关键词 从1995年复刊到今天的1200期,《三联生活周刊》用了27年。以周为单元,时间被重新结构,在周而复始中,记录、叙述、传播着更广阔的世界。这一切的价值,需要节点的时间予以彰显。四年时间,200期杂志,就是这样的时刻。与读者沟通情感的窗口,在过去的四年以及更长的时间跨度中,《三联生活周刊》走过了一条怎
封面故事 | 创新不止 生生不息 《三联生活周刊》出版发行1200期,正好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创立90周年交集。择日不如撞日,《周刊》和三联书店,像两个时间老人,沿着各自的轨迹,在自己生命历程中重要的节点相会,各自诉说自己不平凡的历史。《周刊》:1925年10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创办《生活》周刊。1926年10月韬奋先生任
封面故事 | 数字化时代的一场“观念革命” 这次周刊的1200期沿袭了800期、1000期的历史传统,是它成长道路上的又一个重要节点。鸿谷兄两个月前就告诉我,周刊每隔四年才做一次特刊,需要肖总和我各写一段文字,以兹纪念。细细寻思,自己从2008年起就与周刊在工作上不间断地产生一些交集,但一直是站在外围看。自己真正与周刊结缘还是近三年,此时不再
封面故事 | 从零到一,以及四年之期 霞光里9号,中电大厦B座。2007年,《三联生活周刊》搬进这幢大厦。这是我到周刊后,编辑部第三次搬家,未料在这里住的时间最长,现在仍在。“三联中读”创办,人员迅速增加,2019年我们决定把B座5层楼全部租下来。为了装修,我们暂租A座四层办公。这是我第一次住进一个玻璃房子,一米以下是透明的,上面一截毛
封面故事 | 事实至上 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是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来,最大型的一次报道行动。严格说来,疫情现在仍未结束,报道还在继续中。只是,目前它未占据注意力焦点而已。与过往不同,这次报道,主战场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我们的现场报道,主要通过微信公号发出,以它为龙头,形成了包括杂志或其他新媒体在内的内容生产与传播矩
封面故事 | 成为新物种 2022年4月1日,这天是星期五。我找同事买了个蛋糕,准备了水果和甜点,摆在三楼会议室。这个“愚人节”有点特殊,它是经营拓展部成立5周年的日子。2017年的这一天,《三联生活周刊》有了个不到10人的新团队,当时还叫广告部,挤在一楼一个十余平方米的小房间里。5年的时间,团队已经增长到了60多人,占据了
封面故事 | 请让我来记住你 编辑是被剥夺了姓名的人,至少在我当编辑的这四五年里,总是忍不住这么想。过去,老主编朱伟是杂志社的最高编辑,社会部负责人李大人也承担着“点拨”我们的艰巨任务。那时候我们总是熬稿子熬到周一上午,截稿期限到了,惶恐地给主编邮箱发去文章,等待着即刻而来的审判——发表或者毙掉。有些稿子写得臭,但也不是不能发表
封面故事 | 为什么出发 从1000期到1200期,又过了4年的时间,其中疫情占据了将近3年。很多事情在以我们难以抗拒的方式发生改变,我们也在尽力记录一些改变。对于我个人,这4年也有一个变化。在之前的十几年里,我专心做个记者,每周完成自己的采访、写稿就可以了,1000期前后我彻底转成了编辑角色。当时李菁被调去负责新平台“中读
封面故事 | 媒体联结力 记得主编李鸿谷最初向我提议创立一个建筑/城市奖项时,还是2019年底。我此前在周刊做了15年采编,说实话,对于媒体的第一重认知还是客观意义上的记录者,要转换角色成为主观意义上的评价者,内心也有些打鼓。不过回想那个时候,似乎一切皆有可能。2018年我曾去威尼斯报道建筑双年展,那届的主题是“自由空间”,
封面故事 | 小王子与飞行员 在这个时代,做一个青少年不容易。学业竞争空前激烈。成年人以爱和未来的名义为他们安排一切,但没有人能告诉他们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每个人的观点看似都很重要,唯独自己的声音不重要,也发不出来。想要找到自己,却不知道去哪里找。想要融入,却格格不入。这个世界,看似哪儿哪儿都没错,但就是哪儿哪儿都不对。这是我
封面故事 | 做编辑这两年 在周刊做编辑两年,做得最多的是热点事件,大多是罪案报道。前一阵看心理学家弗洛姆《健全的社会》,里面分析了现代人在消费社会被异化的普遍困境,人以物的方式存活着,绝大部分产品,包括精神性的,都只具有消费价值。人们像饮进宴会上的美酒一样饮下它们,获得一种有别于纯物质消费但同样虚假的存在和光荣感。这位杰出的
封面故事 | 一本纸刊的逆袭 1995年,一部描写普通人传奇经历的电影《阿甘正传》获了奥斯卡奖。这部电影在中国也很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与当时的社会氛围相契合——只要你执着地努力奋斗就一定会有收获。就在这一年,一本名为《三联生活周刊》的杂志创刊了。我是在2000年前后知道这本杂志的,就像《阿甘正传》里面那片漂泊不定的羽毛的寓意一样
封面故事 | 读书、行走和写稿,三位一体的快乐 那是去年冬天,我在华北大平原上追寻大运河的踪迹。在高速上开车,庄稼收割了,树叶落了,所有的路边景色都是一样的。有时候错过了路口,不得不兜着圈子往目的地赶路,仍然感觉不到有什么区别。晚上记录一天的见闻,乏善可陈,有点小失望。可突然想到,华北平原这样单调这样平面,难道不是黄河这条含沙量全世界第一河流的杰
封面故事 | 新媒体时代转型:没有一篇容易的10万+ 在1000期之前,我在《三联生活周刊》的工作主要是为纸刊写作,具体包括市场分析的专栏,以及财经类的封面报道。但是从1000期之后,随着《三联生活周刊》的转型,我的工作也从纸刊拓展到了新媒体。一方面保留了原先纸刊时代的工作内容,同时开始为《三联生活周刊》的微信公众号撰写文章,基本上保持着每周至少一篇微
封面故事 | 再往前多想一步 好的记者,应该在重要的问题上多下功夫。而真正重大的选题,应该比普通读者再往前多想一步。最近这两年,和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重大选题无疑是新冠。自2020年初疫情暴发后,《三联生活周刊》一直冲在抗疫最前线,为广大读者奉献了很多及时而又精彩的现场报道,我为同事们感到骄傲。但是,作为一名没能去到武汉现场的科学
封面故事 | 持续观察和报道中国社会的基本面 我觉得它们被报道的价值是理解当下和未来中国的基本知识储备。写这类选题既是杂志的需求,也就是副主编吴琪派给我的活儿,也是我自己的兴趣所在,我很喜欢观察中国社会的变化。比如我写的中考改革,它是一个社会流动和资源分配的问题。在这个基本面之上,是家长的教育焦虑、学生的身心健康、小镇做题家的困境以及年轻人的职
封面故事 | 旅途又一程 周刊一直呵护自由的创作氛围,鼓励记者探究他们关心的话题。也正因为如此,我的个人需求、成长和我的工作其实走在统一的轨道上。从初中开始,我就梦想做一名记者,期盼这份工作能够满足我的好奇心。进入周刊的头些年,我的好奇主要是针对广阔遥远的外部世界的。从年幼时站在家里的沙发上,翻看挂在墙上的《参考消息》开始,
封面故事 | 光阴的镰刀在横扫,我们在写稿 这两年我写思想栏目时有点偷懒,好在时不时会被领导和同事拉去增援封面故事,才能数一数产出。今年到现在参与了元宇宙、“互联网消灭的40件事”、相亲社会学、量子和相对论生活、茨威格、复杂性、人格测试的选题,近年还采访过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王球和郁喆隽、美国科普作家兰道尔·门罗。我什么主题都可以插一脚,这要归
封面故事 | 他人走过的路 2018年夏天,同事们在北京为周刊1000期纪念活动拍摄造型照的那一天,我由两位向导带着穿行在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山谷的峭壁中,仰望那两尊建成于公元6、7世纪之间的巨大佛像在海拔2500米高的崖体上留下的遗迹。佛像的主体部分已经在2001年春天被高射炮弹、地雷、火箭弹和炸药的爆炸所毁坏,所余的只有严重风
封面故事 | 做个城市里的游荡者 存量时代,城市报道写点什么?在周刊工作了10多年,每个阶段都会有自己特别用心的领域。记得在2018年1000期纪念刊的时候,我回顾的是美食寻访的心得,这次则想谈谈这些年并行不悖的另一个兴趣点——城市题材的写作。早年间我的城市稿件是和城市大拆大建中的矛盾相关的,比如2012年时写北京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
封面故事 | “理性三部曲”是这样出炉的 在中国,究竟应该如何做一个科学记者?时至今日,恐怕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套路可循。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里,科学传播专业广受欢迎,科学媒体也早已经成为整个媒体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之下在这10年里,中国与科学报道相关的媒体的发展并不算太乐观。在周刊内部,我的前辈“土摩托”袁越主要也是做科学报道,
封面故事 |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好像就是4年前,2018年,在写《三联生活周刊》创刊1000期稿子的那段时间,《樱桃小丸子》的原作者樱桃子因癌症去世了,于是我在杂志的微信公众号上写了一篇《小丸子,你好吗?我很好》。正巧被一位做电台节目的朋友看到了,他邀我去他的直播间里读一读这篇文章,大概读到一半的时候,我的眼泪就不争气地流了出来。
封面故事 | 时间的价值 来《三联生活周刊》的时候,是当时还没退休的行政主管高媛老师给我办的入职。三联有补充的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高媛老师问我缴不缴,并给我讲解了企业年金政策,说单位虽然会按相应比例缴纳一部分,但如果职工三年内跳槽的话,退休后也只能领取个人部分。我没怎么犹豫就说,那不缴了吧。高媛老师看着我的简历,心照不宣地笑
封面故事 | 集体出差 对我来说,变化是从《达·芬奇地理》那期封面专题开始的。那年正好赶上达·芬奇逝世500周年,于是周刊决定,派记者去走访达·芬奇生活过的地方。我的同事薛芃去意大利的芬奇镇、佛罗伦萨和米兰,而我当时在周刊负责写收藏选题,又因为用了十几年法语,所以被安排去走访达·芬奇最后三年生活的法国卢瓦尔河谷,以及巴黎卢
封面故事 | 人世间的一点声响 2019年4月21号,是我印象很深的一天。原因有两个。第一,那天是我拿了驾照后第一次上路,一早跟朋友租了车去郊区玩,下午3点多回到市区,一路顺顺利利,内心膨胀极了——开车原来如此简单。洋洋自得之下,我跟朋友决定去鼓楼大街吃烤肉。“悲剧”就此发生了,在路边停车时,马路窄、车型大,转弯时生生横在了路上,
封面故事 | 那个更大的东西是什么? 在三联社会部做记者,编辑部有一条多年未变的默认训练方式:一个年轻记者在入门后,得从那些激烈迅猛的社会突发事件写起,此后才能慢慢延展上升,去写大众读者关注的公共话题。事件和话题,一动一静。编辑部认为,一个记者只有写好了杀人放火、天灾人祸等突发的社会事件,在极化的矛盾冲突中寻找线索、锻炼采写,才能逐渐学
封面故事 | 寻找我的声音 我是从给“生活圆桌”投稿迂回地进入《三联生活周刊》的。那时候栏目编辑是王星,我从法国读完书回到北京,跟王星约了一顿酒,她把我介绍给曾焱,我开始实习。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每周二都兴冲冲地来开例会。那时我还没有从上一个单位离职,回想起来也是神奇,一个“现任”,允许我每周二跑出去开“未来单位”的工作例会。后
封面故事 | 提问:回答。 2016年夏天,作家阿摩司·奥兹来北京领文学奖,我得到了一个专访的机会。在周二的大会上报完选题,陈赛问我能不能一起去,奥兹是她特别喜欢的作家。我求之不得,有她在,我既不用再担心自己的英语不够用,也不用担心问题不够好。再者,我很好奇面对同一个题目、同一个现场、同一个人,别人的感受与发现和我有多大的不同
封面故事 | 在路上,寻找落地的诗意 我常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冲动。大学毕业不久在华为加班的一个晚上,我忽然想辞职报考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就这样,在主管那带着一丝不解与揶揄的眼神中,我毅然驻扎到了北大南门。复习期间,还和几个考友成立了一个诗社。两年后,我坐在诗人导师的入门酒桌上,看他举起酒杯,说出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中的那句“让我们把牢底
封面故事 | 田野与沙发 最近这几年出大差,不是美食就是考古。我有几个好友聚在一起,总挤对我:又要去挖土啦,这次刨哪个墓?说这话的时候,通常不是坐在三里屯的瑜伽馆,就是坐在亮马河边的小酒馆,总之,跟田间地头的考古生活不挨着。她们也觉得,考古和她们国贸白领的日常离得很远。我的微信里躺着一个受众很小的公号,叫“考古翻译”。号不是
封面故事 | 在日常之网中 编辑部的选题会是周二,在四层的会议室,透过房间西面的窗户向外望去,是三元桥地铁站的施工现场,一条新的地铁线路即将穿过这里。当开会走神,视线又无处安放的时候,你就只能望着这片工地发呆,看那里的工人走来走去,在做些什么。我记得第一次来三联的时候,这片工地旁边的围挡刚刚拉起来,地铁站和办公楼之间还留着一条
封面故事 | 遥远的山区陌生的人 2016年7月。那次采访是我配合张星云,他采访我拍摄。内蒙古检方公布了74人系列故意杀人伪造矿难骗取赔偿款案,他们涉嫌在山西、陕西、河北、甘肃、新疆、内蒙古6省、自治区先后杀害17人。作案方式与电影《盲井》的情节如出一辙,犯罪嫌疑人将打工者诱骗到矿区,然后将其杀死在矿井下,以此制造矿难事故假象,再冒
封面故事 | 我的地理行走 今年“618”,我终于把购物车里收藏了许久的、由著名学者谭其骧先生编撰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下单付款了。这套书不便宜,但相比较动辄几百上千元的国外摄影画册来说不算夸张,虽然它至今还安静地躺在家里书架上,没有被拆封。一个“不务正业”的摄影师不买摄影画册,却准备开始研究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了。在周刊工作
封面故事 | 那些搭帐篷的夜晚 我来三联的第一个采访就是汶川地震,在地震灾区待了一个月,从北川到青川,再到陕西的青木川。到达北川是震后第三天,我与文字记者王恺刚进北川县城没多久,就被救援队伍和受灾群众的人流冲散,手机信号中断,无法联系。于是只能分头展开工作,但晚上睡觉成了问题,震后第三天还是相对混乱的状态,无论军民都是头一次碰见这
封面故事 | 摄影记者的“自我修养” 15年前,想成为《三联生活周刊》的摄影记者绝非易事。至今我都清晰记得首次刊发在周刊上的那篇稿件——《安金磊:最不像农民的地道农民》。当时,文字记者已先行采访,摄影记者跟进时,距离发稿仅有两天的时间,临危受命,难度不言而喻。由于分工不同,文字记者没有为拍摄提供更多有效的视觉信息,对于拍摄的最终效果也无
封面故事 | 我对这“世界”有情有感 打工人选择一份工作,理由千千万,要么行业前景好,要么赚钱多,要么是纯粹喜欢。我的工作一直在媒体行业,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对这个行业的喜欢。记得有位思想家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本来就是有情有感的认知,认知因其觉感而充沛,而具有意义。”媒体就是我认识世界的入口,而工作在媒体,就像直接进了快速入口。2017年
封面故事 | 做打动人心的商业内容 我是2020年加入的《三联生活周刊》,契机是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招聘推文,岗位叫“商业内容资深撰稿”。学新闻出身,既在另一家媒体干过新媒体编辑和整合营销策划,又在甲方当过PR,我心想,我可太知道这个岗位是干什么的了,这活我能干,也有信心能干好。我知道品牌方要什么,也知道媒体该坚持什么,还有,在如今的新
封面故事 | 从启新到立意,在“三联爱茶”做新传统 接受一种喝茶方式,不需要去背负几千年的历史。我的领导曾经在一篇招聘文中这样介绍道:“2016年的春天,《三联生活周刊》内部孵化了一个小项目,叫作‘三联爱茶’。做这件事的初衷,即是希望给大家带来更好的茶之味,做出好喝而价低的产品,健康而可靠。”这个被称为小项目的小品牌“三联爱茶”,与几乎同期起步的“中
封面故事 | 那些声音里传递的力量与心意 2021年12月的一次选题会上,我和同事们在一起讨论,这一年应该提名哪几位课程主讲人进入“中读好声音”的年度名单——作为一个以声音作为主要内容呈现方式的平台,我们创建了这样一个有点自娱自乐的内部票选榜单,来致敬这一年中打动我们的那些好声音。负责音频品控的编辑汤伟给这个榜单想了一句宣传语,叫作“提高知
封面故事 | 时间的玫瑰 我是2017年9月加入中读的,算是第五号新员工。在这之前,刚刚亲历了一个移动互联网项目的解散,心态上像是大病初愈。但新工作很快治愈了我——意义至上的我,不再忧心工作的价值,因为知识传播本身就充满能量;自幼对知识分子的仰慕,终于有了回响;而互联网+传媒背景,让我看到新项目的无数可能,跃跃欲试。就这样,
封面故事 | 29年,我与周刊“新媒体” 我与三联的缘分起自一份招聘启事。1993年春末,面临毕业的我在晚自习时偶然看到一份《中国青年报》,上面刊登了一则《三联生活周刊》招聘启事。现在虽已记不清具体内容,但尤记得启事写得极富感染力,“薪尽火传”的描述让人热血沸腾,一种强烈的宿命感驱使我毫不犹豫地投出了自荐信。不久后接到面试通知,面试地点位于
荐读 | 往期精选 | 一本杂志和他走过的路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我们在总结周刊1000期的内容时,李伟与李菁提出了内容界定的四个关键词:真相、知识、成长、生活。嗯,认真想一想,果然。只是,代表“真相”的调查,尤其是社会性调查报道——这本杂志真正周刊化运行后建设起来的基础能力,越来越不容易施展。虽此,对魏则西事件、聂树斌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