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三部曲”是这样出炉的

作者:苗千

“理性三部曲”是这样出炉的0在中国,究竟应该如何做一个科学记者?时至今日,恐怕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套路可循。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里,科学传播专业广受欢迎,科学媒体也早已经成为整个媒体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之下在这10年里,中国与科学报道相关的媒体的发展并不算太乐观。

在周刊内部,我的前辈“土摩托”袁越主要也是做科学报道,可以说是珠玉在前。但其实我们两人的工作差异极大。袁越为了一个与科学有关的选题——如渔业发展、未来农业、深海探索、能源前景等等——往往会前往世界各地进行实地考察,花费几个月的时间产出数万字的长篇封面报道。而我的写作则大多是关于科学的最新进展和理论研究,外出考察的机会相对不多,因此也难以模仿或复制袁越的工作方式。该如何在这本以“生活”为名的杂志里发挥我的风格,这个考验始终存在。

这些年里,我在周刊有了几个固定的阵地。一个是以物理学为主题的专栏“科学闲话”;一个是对于世界顶级科学家,主要是物理学家的访谈栏目“前沿”;还有一个就是近几年来持续报道和解读当年的诺贝尔奖。可以说,这几个栏目都是我个人的兴趣之所在。但是,这些内容是否显得有些“曲高和寡”?这些关于科学最新突破的报道与社会新闻和文化评论混杂在一起,又是否能让读者意识到其重要性?

如果能够用更长的篇幅,介绍人类理性的发展、科学精神的由来,让读者体会到科学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科学的美感是一种最深层次的美感,我认为,这才是一种更为重要,也更适合中国读者的科普写作。有了这样的想法,我首先想到的是物理学的“第一人”,已经走进了中学教科书的艾萨克·牛顿。

《三联生活周刊》要做某个封面报道,往往需要“师出有名”,如果涉及古人,那么最好是恰好赶上某个整数年份。我查了一下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成书于1687年,之后又在1713年和1726年进行过修订。若不太计较,勉强算得上是出版300年。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牛顿作为中心,大可以说明科学思想在欧洲的源起以及现代物理学的形成。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主编李鸿谷,没想到顺利得到了批准。

这种以科学思想和科学史为中心的写作,缺少新闻性和话题性,如何完成写作以及如何吸引读者的兴趣都是大问题。在2021年11月,除了采访一位英国科学史学家之外,我以牛顿和《原理》为中心,展开了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牛顿的一生,伴随着牛顿的生平,在他身边的众多科学家灿若群星。正是这些人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不断取得突破,几乎解决了当时一切的科学问题。哈雷、胡克、莱布尼兹……这些人的科学生涯或多或少都与牛顿纠缠在了一起。另一个维度则是当时欧洲思想界的动态,法国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的对立。这些欧洲学者共同受到古希腊思想的滋养,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终于在17世纪打开了现代科学的大门。

花费几万字来讲述一个300多年前的科学人物,并不算是人们熟悉的科普写作。但我相信,这种多个角度的讲述和复原,可能更适合大多数的中国读者,更容易对国外的科学人物产生熟悉、亲近的感觉。而有了介绍“第一次物理学革命”的经验之后,我自然也就萌生了以爱因斯坦和普朗克为中心,介绍“第二次物理学革命”的想法。到了2022年2月,在采访了两位欧洲科学史学家的基础之上,我又以《量子和相对论生活》为题,介绍了这场发生在20世纪初,更现代也更加纷繁复杂的物理学革命。

可以说,现代艺术、现代文学乃至宇宙学的诞生,都依赖这场科学革命的爆发才得以实现。几万字的篇幅,以几个代表性人物为中心,只能算是“以点带面”。不过我相信,一本杂志能够以几十页的封面报道的体量,详细介绍百多年前的科学事件,这本身就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这说明科学话题在中国已经有了足够的受众,也必定能够对很多读者有所启发。

到了2022年4月,在主编和袁越的鼓励和启发下,我又开始了“理性三部曲”的第三部。在20世纪上半叶完成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革命之后,人类的理性深入到了混乱的深渊之中,并且从中发现了规律和美感——这就是在20世纪下半叶开启的混沌和复杂性研究。相比于前两组封面报道,混沌与复杂性研究更加现代,但也缺少代表性人物。蝴蝶效应、分形、混沌、规模、涌现……如何把这些科学名词简单且准确地介绍给读者,对于写作者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回想起来,我在介绍以牛顿为中心的第一次科学革命时,没想过接下来还要继续介绍第二次科学革命,更不会想到还会继续介绍混沌与复杂性研究,不经意间在半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所谓的“理性三部曲”。这些封面报道当然不是我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至少要由几名同事来共同完成,我只是主要撰写主文。能以几个人组成小组的方式完成这样的科学报道,其实也说明了周刊的人才储备之广泛——我学过一些自然科学,我的同事中更有不少人是理工科出身。

在此之前我也做过一些以科学为主题的封面报道。在2016年发现引力波时我们曾经做过专题报道;2018年史蒂芬·霍金去世,我们也曾经以他为封面人物做过报道。不过这样以人类的理性发展为线索,贯穿了3期的封面报道,这种独特的形式还是会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如果有读者能够以此为契机,有意去寻找更多的科学资料,则是对作者最大的回报了。 三联苗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