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打动人心的商业内容

作者:沈艺超

做打动人心的商业内容0我是2020年加入的《三联生活周刊》,契机是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招聘推文,岗位叫“商业内容资深撰稿”。学新闻出身,既在另一家媒体干过新媒体编辑和整合营销策划,又在甲方当过PR,我心想,我可太知道这个岗位是干什么的了,这活我能干,也有信心能干好。我知道品牌方要什么,也知道媒体该坚持什么,还有,在如今的新媒体环境下,读者爱看什么。

一群“踩缝纫机”的人

入职后,我马不停蹄投入工作,“缝纫机踩到冒烟”。我印象特别深刻,上班第一天,工位还没安排好,就接到某互联网大厂的约稿需求出了个文章提纲,并很快得到反馈——不愧是大厂速度,当晚还修改了一版;而在当周周末,我的肉身已经在武汉汉江边另一个快消品牌的活动现场了。

我们部门的人,偶尔开玩笑说自己是天天在“车间”踩缝纫机编织Word文档,哪天编织不过来了,就发出如滴滴语音导航一般的声音,“停止接单了”。从接到约稿需求到出思路、出文章提纲、写初稿、修改、排版配图、审核确认到上线发布,一单的“工期”约十来天,有着一整套听起来特别不像一个文化单位的“工业化生产流程”,但这除了能够最大化确保效率之外——无论是沟通还是写作效率——也能够保证出品品质。

我有时候在想,我是不是太把这事程式化了,用一张常用的表情包,那就是“莫得感情”。可浸淫内容行业也算有几年,尤其曾顶着微信公众号日推的压力,睁开眼满脑子就是“今天发啥啊”的焦虑。深知这是一项苦差事,没点方法论,无论如何是难以为继的。这远不是一个随心所欲等风来的过程,得有个电力十足的鼓风机,也把我一个天马行空的风象水瓶座,硬生生逼得更像一个土象星座。

后来,在项飚颇为出圈的《把自己作为方法》里我看到一段话,着实被安慰到了:“(音乐和数学的)这种精确性和严格性,对我们社会科学研究或者创造性写作、非虚构写作来说都很重要,没有精确的技术,很难达到那种看上去艺术化、有创造性的东西。……技术很重要,正因为要真正落实你的关怀,要确实地去做,这也是文化生产的落地性。”

“文化生产的落地性”,我可真喜欢这个表达啊。

到底怎样才算“够三联”?

那么,我们生产的是什么?消费品在做营销时言必称“品质”,我们在追求的“品质”,又是什么?

简单来说,我们生产的东西叫商业内容产品,形式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甚至线下活动;载体不限于杂志、各类新媒体及社交平台等。而和纯文艺创作相比,我们所追求的“品质”,似乎有着一套更综合和明确的评价体系:有没有满足客户的传播诉求?符不符合媒体本身的风格调性?对读者来说有没有价值?适不适合这个平台传播?……内容的商业性、公共性和可读性通通要兼顾,缺一不可。而这种平衡,并不好拿捏。

有时候客户会说,你们出的东西“不够三联”。这四个字最扎心。一来从社畜完成工作的角度来说,通常这一反馈约等于推翻重来;另一方面,心里多少有点怵,觉得是不是稿子真没做好给三联丢人了。用时不时有些对我们爱之深责之切的读者的话说,“又恰烂饭了”。

经过成百篇稿子的锤炼,慢慢地,我和“工友”们也总算蹚出了几条“比较三联”的商业内容的路子:比如社会纪实类,通过人物故事对社会议题展开探讨,引发大众讨论和情绪共鸣,也契合品牌想传递的某种理念和态度;比如生活方式类,通过洞悉不同消费群体及消费市场的新观念、新趋势,展现品牌和消费者的多元面貌,引领新生活;或是基于三联深厚的文化底蕴,关注传统文化传承与新生、城市发展脉络梳理等话题,对品牌进行历史文化溯源,提炼其价值。

这类商业内容还有一个名字叫原生广告(native advertising),这个概念在国外已经有整整10年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提升用户体验,是界定它的关键词。在这个消费主义渗透进每一个毛孔的商业社会,“广告即内容”的理念其实早已潜移默化,如果说用户烦某个广告,大概率烦的不是广告本身,而是它“不够好看”。

人对于自己所看到的东西——也就是广义上的内容,是有着天然要求的,毕竟你为此付出了时间。而好内容的内核,我认为是放诸四海皆准的,无关乎商业与否:总得给人带来些什么新的价值,或信息价值——传递新知,满足人与生俱来对世界的好奇;或情感价值——引起情绪共鸣,戳中内心某个柔软的部分,甚至哪怕单纯作为放松消遣。总之,要么让你思考、要么让你感受,再不济也帮你愉快地打发了时间。

而为了生产出好内容,我们“车间”里的生产资料也得足够丰富,这也是我们这些码字工们孜孜以求的:基础是好的视角,需要有强大的人文关怀、开放的价值观、足够有探讨空间的话题、新颖独到的创意、精准的情绪共鸣点等等;主体是好的故事,这背后则是扎实的采访和资料搜集,对细节的捕捉,对人物、事件和社会复杂性的理解;最后,还需要有好的表达——这固然是一个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问题,而在我看来,是要恰如其分、凝练克制,说人话。

所以呢,在我们编织的Word里,不仅有多年的“技术”积累,引用项飚的话,也多少蕴含着我们这些码字工们一点点的个性和执着,以及一颗真诚沟通和表达的心,不管是对客户,还是对读者——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剥开的话。

在石黑一雄那本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里人的本质的小说《克拉拉与太阳》中,机器人克拉拉被问到:“你相信有‘人心’这回事吗?某种让我们每个人成为独特个体的东西?”

我们也在努力,做打动人心的商业内容,能够给不管是客户、读者还是社会,带来哪怕一丁点儿的价值也好,并让其成为属于三联的、独特的东西。 沈艺超三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