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声音里传递的力量与心意

作者:俞力莎

那些声音里传递的力量与心意02021年12月的一次选题会上,我和同事们在一起讨论,这一年应该提名哪几位课程主讲人进入“中读好声音”的年度名单——作为一个以声音作为主要内容呈现方式的平台,我们创建了这样一个有点自娱自乐的内部票选榜单,来致敬这一年中打动我们的那些好声音。负责音频品控的编辑汤伟给这个榜单想了一句宣传语,叫作“提高知识分贝,感受人文律动”。

恰好也是在这一天,我在中读刚上线的一门音频精品课《了不起的敦煌》里看到了一条留言,针对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一条音频,评论道:“这些教授、学者、先生们,他们的学术著作和研究水平毋庸置疑,但他们的演讲和播讲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浓浓的地方口音和蹩脚的普通话,听得人十分疲惫。可否请专业的播音员和朗读者来演播?”

这个留言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2018年的评论区。我们策划了一档音频课《了不起的文明现场》,邀请10位考古队长来亲声还原他们所经历的考古现场,其中也包括樊先生。当时考古在大众视野中还属于一个冷门话题,即便周刊一直有进行考古现场报道的传统,这个策划方案也还被认为是过于冒险,几经周折才最终立项。考古队长们作为一线工作者,极少在学术界之外进行公开宣讲,更不熟悉这种新兴的音频课形式。编辑尤帆和汤伟在现场采录以及后期制作的过程中,都花费了大量心思去梳理呈现更好的效果。那一年,樊锦诗先生已经80岁了,因为身体的缘故,那段时间正在上海休养,但接到我们的邀请后,还是认真严谨地准备好了一万多字的文稿。虽然念稿的效果确实不够生动,我们也不忍心要求老人家再三返工。之后,我们给所有音频都配上了逐字稿,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平衡大家的听读感受。

面对2018年的评论区,作为一个刚刚转岗从事音频内容创作的前文字工作者,我完全没有底气去回应那些对老师口音的吐槽。但是,时隔几年,再次邀请樊老师出声的时候,我冒着“回怼”用户之嫌直接回复:“我们策划制作的是课程,而不是有声书,所以会尽可能邀请最合适的学者来讲述,也尽可能在学者中挖掘一些好声音,比如本课程中已经出现的顾春芳、巫鸿、荣新江、赵声良等老师的声音,不都是很有魅力的声音吗?有些学者,虽然口音比较重,但是基于他们的不可替代性,我们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他们的声音,以及声音中传递的态度与力量,比如樊锦诗老师。我们也考虑到了樊老师的口音问题,所以她这一节音频设计得比较简短。认识敦煌,从认识敦煌守护人开始。樊老师的口音并不影响我们聆听,质朴中有不可忽视的力量。”

向同事们讲完这个故事之后,我问道:“如果抛开感性情绪,仅仅考虑‘好声音’应有的标准,将樊锦诗老师作为特别提名加入到我们的榜单里,是否合适呢?”学习播音主持专业出身、曾做过央视新闻主播的汤伟给了我一个很肯定的答复:“完全可以。”“以心印心”的交流

当然,我们的底气是来自于换位思考之后的充分准备——在音频内容之外,配合策划了一组视频访谈“敦煌守护人”,让樊锦诗老师的故事通过鲜活的对话走进大家的心里,当App的用户们直面樊老师的一颦一笑,没有人再去挑剔她浓浓的南方口音,而是纷纷表态“动容、向往”“不禁泪目”“内心升腾起慢慢的感动”……

帮助我们对樊锦诗、赵声良、苏伯民三代“敦煌守护人”进行访谈的北大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同样也进入了“中读好声音”的榜单,大家一致投票:“暖意”是最能代表她声音特质的一个关键词。

很多人都知道有一本《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获得了“2019年度中国好书”,让樊先生作为敦煌保护事业“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的故事走出考古文博圈,被大众所熟知,但是,很少人注意到,这本书的真正执笔者是顾春芳老师。2021上半年,我邀请顾老师参与了中读的口述写作训练营《如何写好人物故事》,以《我心归处是敦煌》的创作经历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公开讲授。她这一课的题目叫作《心灵的在场与表达——传记人物塑造的要点与技巧》,其中一个观点令我印象极为深刻:写作者与“传主”要进行“心意相通”的交流,由此写就的作品才能成为一部真正的“心灵史”。

那我们作为编辑,作为制作人,又能否与主讲人“以心印心”,将他们为人为学的品质传递给大家呢?顾老师的讲授以及训练营学员们的热烈反馈,给了我启示:我们不仅要将敦煌放在千年历史脉络中进行讲述,也要将它放在历代敦煌守护人的传承故事中进行讲述;传承不仅是保护、修复、研究,也是教学、普及、传播。

还记得在敦煌的其中一天,樊锦诗先生原本极力推荐我们去采访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但是当我们提起莫高窟的第一代守护人、艺术家常书鸿先生时,樊老师感慨,“年轻人”中已经没有与常先生直接共事过的了,很多故事只有她还记得。于是,她郑重地对着摄像机与我们回忆了整整4个小时,聊到半夜12点,视频编导的补光灯一盏接一盏地耗尽电力暗了下去,可是樊先生却还聊得意犹未尽,眼睛亮晶晶的,仿佛盛着星光。第二天,赵声良老师听说此事,心疼坏了:怎么能让樊先生如此辛苦!但是他同样也有些无可奈何,因为亲眼见过樊先生眼里的星光,就知道,那是凝聚了60年的,戈壁荒漠之上无边无际的夜空,也是对莫高窟无休无止的心意。 三联俞力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