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玫瑰

作者:李琳

时间的玫瑰0我是2017年9月加入中读的,算是第五号新员工。在这之前,刚刚亲历了一个移动互联网项目的解散,心态上像是大病初愈。但新工作很快治愈了我——意义至上的我,不再忧心工作的价值,因为知识传播本身就充满能量;自幼对知识分子的仰慕,终于有了回响;而互联网+传媒背景,让我看到新项目的无数可能,跃跃欲试。就这样,怀着三分渴望、三分兴奋、三分陌生和一分忐忑,我开始了在“中读”的旅程。

回过头来看,放在更大背景下,这样的相遇更像是一场机缘巧合:

2015年,4G网络和移动支付普及,知识付费登上互联网历史舞台;2016年,被业界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几乎每个月都有现象级产品;2017年,知识付费风口正盛。而正是这一年,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成立,周刊从一个编辑部正式成为一家公司,而中读App也在这一年5月正式上线。作为媒体转型N+1项目中的“1”,公司将中读打造成一款完全互联网逻辑的产品,选择的赛道正是内容付费。听见幸福读到美

在知识付费概念大火时期,周刊出过一期封面,文章中提出了当时备受争议的“知识胶囊”,还有对“知识付费制造焦虑”的探讨。虽然有争议,但行业巨头也靠“一曰提升认知效率;二曰解决成长焦虑”这两剂“灵丹妙药”在商业上打了一场漂亮仗。而中读,选择特立独行,我们声张“听见幸福读到美”,希望为读者打造一个精神栖息之地。

回看2017年,中读基本保持低位运转,投石问路。内部孵化了几门音频专栏,但是在对外推广上屡屡碰壁,效果寥寥;没有预算,平台用户的增长也是“想法多于办法”。但这一年我们想清楚了一件事:做什么比怎么做要重要得多。中读的内容定位,也在一早就确定了,这当然是对三联的一种传承:它是人文主义的,是开放的、建构的,希望给读者带来多元的思考和认知,而非提供一个标准答案。梁衡在《精神生活的六种需求》中把精神生活的需求分为:刺激、休闲、信息、知识、审美、思考。中读定位于后四类,尤以知识和思考见长。或许,我们是知识付费行业里的异类,但头脑却清醒无比:不挣热钱,不玩概念,要探索一条可持续的长远道路。做内容付费,我们有一颗虔诚之心。从姗姗学步到“跑起来”

2018年对中读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

元旦当天,我们策划了一场微信活动,48小时增长4万用户;紧接着读书会社群上线,刚开启招募即秒速爆满,大家围绕读书话题高质量交流,屏幕上每一秒都在涌出消息,读者的热情超乎了我们的想象,也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微信生态的魅力;大年初四,三联会员产品推出,裂变营销方式,加之三联多年品牌的加持,“三联红”迅速刷屏,0预算聚合了5万付费用户,成为营销界的一个小奇迹,至今很多用户对中读的初印象就来源于此。

2018年7月,募投款资金到位,脱胎于纸刊畅销封面专题《我们为什么爱宋朝》,会聚了海峡两岸大咖的“宋朝美学十讲”精品课上架,这也成为决定中读内容品质的标杆性产品,后续又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视频课、图书等,对“宋朝”这一IP有了更立体的诠释,并在业内引起小轰动。而后的“了不起的文明现场”“我们为什么爱唐朝”这些拳头产品,都是这半年生产。

好消息不止一件。我们的渠道网络,经分销系统的搭建和龙头内容的强势推出,有效打通了。半年时间,我们几乎和文化类头部、中部、腰部渠道合作了个遍,库里积累的就有上千家。这一年,正好是周刊的1000期,公司举办了中读知识大会&三联1000期特别活动“升级吧!知识”,这是我们的美好愿景,也是此时正在专注做的事业。

一切看起来很顺利,但是挑战也在逼近。作为一款募投项目,每年要接受考核,经营性指标很重。而最大的敌人来自于“时间”,毕竟我们正式加入这个赛道,晚了整整两年。刻不容缓,必须“跑起来”。“跑起来”这个词出自我们的最高领导李大人,生动形象,很快就成为中读团队的行事准则之一,同样的还有“快速破局”一词。

于是就有了大家现在看到的中读的样子:

中宣部重点支持项目&国家新闻出版署“数字出版精品项目”;

内容时长超过15000小时,文稿总字数超30800万字,相当于撰写出400多部《红楼梦》;

聚合全网优质内容,有大师课,也有数字刊、有声读物和播客;

传统文化、阅读写作的优势形成全网口碑,被第三方认证为人文领域最好的内容生产机构;

会员用户散布全世界各地,注册用户超过500万人;

全站用户累计收听时长超250万小时,相当于275年;

渠道走向大屏、走向网站、走向多端……

我们的LOGO也在5周年之际焕新,从最初的“中”字形书页,一分为三,似是三块屏幕,亦是三扇智识之窗,呈现着对“三联中读”愿景的阐释——介于快与慢之间,不止歇的行进状态。

于是看到市场份额的增加,用户规模的增长,背后是无数读者对我们的认可:

“唯一不会让我觉得刷到就时间流逝匆匆又浪费一个晚上的软件,毕竟无论是知识还是观点都是一种好的学习”。

“在这个物质至上欲望横流的世界还有人在持之以恒地做文化求真理”。总要有点理想

遇到自我介绍的场合,我总会说现在从事着一份充满挑战但是滋养人的工作。它将世界上最智慧头脑的见识和知识传递给读者,也同时滋养从事这份工作的人。领导对结果严厉,但是过程却给予你充分的空间。同事之间,充分坦诚,但是信奉专业主义。团队探讨的常规话题,类似“此时谈论古希腊文明的意义”和“社会学角度怎么看待某某热点话题”。讲述西南联大故事的纪录片《90后》电影里,用了一个pure的单词来形容彼时的人物风貌,我觉得我的同事就是这样一群纯粹的人。还有比这更好的工作吗?

不得不承认,挑战一直都有:全新的产品形态,未被教育的市场,定位上的“异类”,被算法kill time的大多数……这一切都注定充满坎坷。哪怕此时此刻也在因为压力忧心忡忡。但逐渐地,时间久了,也练就了与多面问题共处的本领。首先明确你的目标,在资源有限情况下求最优路径;其次练就一颗大心脏,平常心上路,不断挑战自己,寻求突破,继而进入下一个关卡,继续挑战;最重要的,你要相信并坚守自己做的事,保持初心,时到花自开。 李琳三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