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复性暑期游会否出现?
作者:邢海洋马上就要放暑假了,行程码摘了星,国人期盼着夏天的远行。今夏会以什么方式出行呢?自驾?一升汽油都9块多了;坐飞机?燃油附加费200元。那还是坐高铁吧,幸亏我们有“四纵四横”的高铁。
但还是有很多地方是不通高铁的。夏日酷暑,东部沿海地区又湿又闷又热,两大避暑目的地一个是大西南,另一个是大西北。西部城市恰恰还没有被高铁网络覆盖,坐高铁去旅行,那些交通枢纽城市已经比较容易到达了,可还是得沿着一条线路一站一站地往前挪。小城市则需先到枢纽城市,再换乘普通列车。
相对于飞机,乘坐高铁的舒适度通常在3个小时内,容忍度也就5个小时,更远的距离高铁并无优势。假期本不充裕的旅客要向西部进发,不可避免地还是要乘飞机,要遭遇这突如其来的200元燃油附加费。经由5次上调,今年的燃油附加费从10~20元涨到了100~200元,达到历史性高度。再加上50元的机场建设费,一趟旅行,每个人要多出500元的预算,这是否会影响大家的出行计划呢?
或许不会,毕竟旅行是衣食住之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在非必要不出门、居家抗疫的时日里,旅行暗含着不自律、没群体意识,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奢侈品。一晃两年半,断了旅行念想、足不出户的大有人在。可毕竟人是社会性群居动物,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渴望去看看世界,去接触不一样的人。当上海经历了长久的管控突然解封后,尽管海南已是旅游淡季,可就因为那里开放了对上海居民的旅游接待,虽然机票价格同春节期间一样是全价,但上海飞往三亚的飞机上仍然全员爆满。有人从中看出了居民们被压抑的旅行需求,预言机场建设费不会对大家的旅行构成影响。
航空公司选择此时集体上调燃油附加费,虽然是发改委按每月航油价格做出的调整,但在暑假这个节骨眼上,却似乎是在试探居民的旅行刚需。2007年到2015年间,很多时候油价都超100美元/桶,那时的燃油附加费也没有这么高。本次燃油附加费上调之前,800公里以上航段每位旅客每航段收取标准已经提升到140元。
航空公司肯定也是满腹委屈,疫情以来机队一直处于不饱和飞行状态,很多国内航线缩减了航班,国际航线更是只保留一个零头,飞行员和乘务人员的薪水一降再降,航空公司亏损动辄以百亿计。三大航司2021年合计亏损了409亿元,而2020年是370亿元,亏损在扩大,且没有止损迹象,这怎么能不让人着急。
而支出却是硬性的。对国内大飞机C919项目要支持,刚刚开始交付的C919国内订单量已经破千了。最近三大航司又大手笔购买了空客的近300架A320飞机,总金额达373亿美元。这些都需要钱,而且是大笔的资金,一架飞机就得一亿多美元。疫情期间节流减支是否可行?显然是不可行的。飞机有报废年限,淘汰旧飞机是铁定的规则,不会因财务状况而缓行,每年买400架飞机基本上雷打不动。更何况近年来我国对欧盟的出口一直在增加,欧洲却越来越拿不出我们必买的商品。仅2021年我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就扩大到2490亿欧元,不买欧洲的飞机都说不过去。
但这是否意味着航空公司的问题就得消费者来埋单?上海的报复式旅游不是一个极端的情形,那里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区,并且经历了长久而严格的管控。常态生活下的消费者,选择却要精打细算得多。油价降了,8月的燃油附加费或许能降下来,可一半的暑期也过去了。有关燃油附加费的一套计算公式,真的可能影响很多人的旅行。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