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纪兰:男女“同工同酬”先行者
作者:吴淑斌当时,妇女解放运动已经推进了30年,“男女平等”已不是新奇的事儿。毛泽东早已意识到妇女的巨大潜力,提出“我们打日本,没有女子参加,就打不成;生产运动,没有女子参加,也不行。无论什么事情,没有女子,都绝不能成功”。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在各地响起,党和政府号召妇女积极投入劳动生产中。
但到了现实农村里,这项工作依然不好开展。申纪兰记得,当时村里的老观念是“好男走到县,好女走到院”——院就是屋院。她常常讲起当年的一个场景:来人敲门问“有人吗”,如果家里的男人不在,妇女就直接回答“没人”。申纪兰很是生气,“旧社会呀,不把妇女当人。妇女只能到院里头,男人就高一步了,就能到县里头,你说这能有道理吗?我就不服气”。
动员妇女下地劳动,一开始非常难。申纪兰在合作社里召开了妇女大会,到会的还不到一半人。她只好挨家挨户敲门,可不仅男人们不支持,就连妇女们也觉得“出来劳动不如在家看孩子做饭”。村里有一个叫李二妞的,是出了名的“不出门”,在家里没有一点主见,别人问她什么,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偷偷瞟丈夫,看丈夫的脸色说话。申纪兰往李二妞家里跑了好几趟,一次次地劝,“你在家窝着,穿得破,吃得差,还常受气,到合作社劳动,给家里多分粮,想换件新衣裳就换,不用靠他爹!”在申纪兰的劝说下,李二妞真的扛个锄头下地了。妇女一看,连李二妞都来了,也慢慢开始下地干活了。
这虽是很大的进步,但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依然打压着她们的积极性。合作社实行工分制,工分就意味着经济收入,用来配发粮食和财物。为了使记工不容易出差错,干完一天活,男人记工10分,发一张粉红色工票;女人记工5分,但不发工票。妇女们对记工分少些没什么异议,觉得“男人出力多”,但同样都干了活,却不发工票,空着手回家,“像白干了似的”。
申纪兰想不通这个理儿。“在地里锄一天麦子,两个妇女劳力只能算一个男劳力,有些男人还不如个妇女,他就挣10分?”慢慢地,有妇女就不愿意下地了,宁愿在家里纳鞋底,纳一对鞋底还能挣3升米。看着好不容易下地的妇女又躲回家里,申纪兰更着急了,“我就反复给妇女们做工作,说‘纳鞋底挣上米了,就看得起你了?还是劳动光荣。都是个人,妇女怎不行啊!’”可是,光靠思想动员,经济报酬跟不上,工作依然难。
“我得带领妇女同工同酬,就这个决心。不给妇女争光,你代表什么妇女?”申纪兰知道,光靠口头上说,做不下来妇女的思想工作,她要让妇女们在干活中证明,男人能干的活儿,妇女也能干。
第一次同工同酬的争取,来自一位叫张雪花的妇女的尝试。那时候村里耙地,都是妇女在前牵牲口,男人干更吃力的蹬耙的活儿。那天,张雪花和男社员马玉兴耙地,张雪花牵牲口,马玉兴蹬耙。耙了一上午,张雪花跟马玉兴说:“咱俩换换,你牵牲口。”张雪花上了耙,晃晃悠悠练习了一会儿,也能蹬好耙了。从地里回来,张雪花告诉了申纪兰蹬耙的事。天黑时,申纪兰带着张雪花领工票,记工员还给她记5分,说牵牲口就是5分工。张雪花提出,自己也蹬了一下午耙,男社员马玉兴在一旁说明,“我俩一人一半,那地耙得不赖”。
“这工就该记成一样。”申纪兰坚持。那一次,张雪华和马玉兴真的记成一样的10分。
这还不够,申纪兰要把“同工同酬”从一次单独的尝试推广开来。田里还有另一个农活是撒肥,妇女往箩头里装,男人们把箩筐担到地里撒开。这个活儿需要技术,不容易撒匀,一天下来,男人记10分,女人7分。“要想挣10分,就得跟男人们比一比,跟他都干一样的活儿。”在申纪兰的组织下,村里举办了一次撒肥农活比赛。她带着妇女们去一块地,男人们去一块地,地的大小差不多,人数也一样。申纪兰让大家先把地划成行,一行一行地往里撒肥,保证又匀又实。不到晌午,妇女就干完了这块地。男社员们反而干一干、歇一歇、抽袋烟,到了晌午还没干完,“他们都有些后悔,后悔不该抽那几袋烟,耽误工夫。那次给许多妇女都记了10分”。
就这样,好几次尝试过后,男女同工同酬终于在西沟村确定了下来,也得到了当时村里男性干部的支持。
“长期压制着女性的,其实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后来,申纪兰感慨,“我觉着对(男女同工同酬)问题的认识,不是男人和妇女之间的问题,主要是封建思想统治着哩,觉得妇女就得给她裹住小脚,就把妇女不当成人。”
有了经济能力,妇女其他方面的地位也开始有了保障。当时,申纪兰家里的户主登记的是她的丈夫,工分记到了户主名下——即使她是合作社副社长。“后来记工分,我就要记到我个人名下,我就有力量了。”有了经济收入,妇女的地位也在提高,李二妞参加劳动后,家里人主动给她做了新衣裳,吃饭也不再是“丈夫吃好的,她吃赖的”;张雪花以前在家经常受气,被说是“吃闲饭的”,后来反而成了家里的经济支柱。合作社里的妇女干部也变多了。“在家里有权利,在社会上也有地位了,这是一回事。”申纪兰说。
1952年,申纪兰第一次走出西沟村,骑着驴到市里开会。申纪兰没读过书,不识字,不知道该在会上说什么。她就把发动妇女的过程说了一遍。“怎来发动李二妞、怎来锄地、怎来蹬耙,说到跟男人比赛,后来争取到了男女同工同酬。我一直在台上说了一个多小时。”最后的总结是:“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
西沟合作社妇女争取自身地位的事情经记者报道后,在全国激起强烈反响。1954年,申纪兰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去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议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年新修订的宪法中吸取了这一核心内容,并在1978年原文提出。
这个倡导也得到了毛泽东的关注和肯定。1955年,《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出版,毛泽东给其中三篇文章写了按语,其中一篇写道:“使全部妇女劳动力,在同工同酬的原则下,一律参加到劳动战线上去,这个要求,应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予以实现。”这三篇按语发表后,男女同工同酬政策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
(参考资料:《世纪人民代表:申纪兰》,人民出版社,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编;《功勋》,人民日报出版社,任仲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