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金蝉记

作者:高朋

捉金蝉记0夏日来临,对于乡下孩子们来说,捉金蝉绝对是晚饭后的必备项目。金蝉是蝉的幼虫,豫东乡下称其为“爬叉”或者“唐僧肉”。在我去隔壁大村上初中后,听老师们说爬叉的学名叫金蝉,金蝉子的金蝉。那时候刚有机会读《西游记》,听到“金蝉”,感觉耳熟,回家翻翻《西游记》,哎呀,原来“唐僧肉”的来历在这儿啊。于是,对爬叉不免肃然起敬。当然,在受到更多的教育、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后,上网搜索到金蝉和金蝉子是两码事。

对于捉金蝉,我可以说是实战经验特别丰富。从小就摸黑去河沟、草窠,无处不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那时候没有电灯,金蝉三分钱一只。一个暑假摸的金蝉卖了能置办一件家用电器——手电筒。那时候经常在树上摸到各种小动物,小到甲壳虫、毛毛虫,大到刺猬、蛇。就像小孩儿一块儿吃饭比谁吃得多一样,摸金蝉也有竞争。一块儿去树林里摸,走两步就得问对方摸到没有,摸到几个。一听到对方摸得比自己多,赶紧加快脚步,眼手并用,一棵树一棵树地转过去。有时候在野地里走着走着,便成了独自一人,拿着装金蝉的瓶子,站在河沟边,四野寂静,地上万物生长,天上繁星点点,鸟叫虫鸣,好不浪漫,欣赏良久,已至三更,迈步返回,脚下一滑,跌了个屁股蹲,扭头一看,一条胳膊粗的大蛇在月光下顺着田埂蜿蜒而去。我被吓得魂飞魄散,哇哇乱叫跑回家。不过,小时候忘性大,第二天还是兴高采烈地出来摸金蝉。

后来手电筒普及,树林里到处是灯柱晃来晃去,从天擦黑到后半夜,都能看到村外摸爬叉的灯光。高考那年,领完通知书,跟朋友们聚会到半夜,骑车从40里外的镇上回来,一点都不怕,远远近近摸金蝉的灯光一路不断。这金蝉真厉害,摸金蝉的人来来往往走马灯似的,这么多年了,现在竟然还未绝迹。以前听说一种美洲金蝉最多能在地下修炼17年才钻出来(为了躲避天敌,很多幼虫生活在地下的动物,每一代的潜伏时间都呈质数排列),但是现在面临世界上最恐怖的中国吃货们,真担心这些金蝉的未来。

我们小时候是不吃金蝉的,这段时期大概处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时金蝉很多,晚上端着碗坐在门口吃晚饭,突然脚上一痒,一摸就是一只金蝉。摸到了就卖给村里代销点,三分五分一只。听说代销点收了之后卖给别人做鱼饲料,后来又听说城里人时兴吃这个。但是城里人的事情,谁说得准,况且一晚上摸的金蝉能买两袋盐嘞!直到后来,村里人去城里打工的多了,大家就都知道金蝉可以吃了。就油炸来吃,吃了之后发现味道还很鲜美。当时就不由得佩服城里人,勇敢且有先见之明。

等我博览群书,再次通读《西游记》之后,才知道原来“油炸金蝉”还是道名菜,过去早就有了。起码,著名美食家镇元子是知道这道菜的。当时孙悟空推倒农艺专家镇元子老师的人参果树,镇老师大怒,将唐僧师徒四人抓起来后,没有用刀砍斧剁,没有用老虎凳辣椒水,直接准备了油锅,要吃“油炸金蝉”。由此可见,这道菜闻名久矣! 捉蝉

下一篇: 提问,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