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鸟弹琴

作者:袁越

对鸟弹琴0雌鸟会唱歌吗?美国鸟类学家劳琳·本尼迪克特(Lauryn Benedict)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台下一群观鸟爱好者回答说不会,而一群平时对鸟不怎么感兴趣的普通人则回答说会。

正确答案是后者。目前已发现的鸣鸟种群当中起码有64%的雌鸟是会唱歌的,但民间观鸟群体深受传统动物行为理论的影响,普遍相信只有雄鸟在争夺配偶时才会鸣叫,雌鸟属于被争夺的对象,没必要把精力浪费在唱歌上。另一个原因是,早年间的鸟类研究者大都是男性,他们显然更喜欢研究雄鸟的鸣叫。随着更多女性研究者进入这一领域,终于真相大白。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过时的传统理论和研究者的个人偏见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点在动物行为研究领域尤其突出,因为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按照人类自身的经验去理解动物的行为。就拿鸟鸣来说,人类不但低估了雌鸟的唱歌能力,而且还错误地理解了鸟鸣的含义,把人类对旋律的偏好强加给了鸟类。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鸟类专家亚当·费什比恩(Adam Fishbein)博士在2022年5月出版的《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上撰写了一篇文章,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知。

人类研究鸟鸣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过去的做法是先用磁带录音机录下野外的鸟鸣声,再播放给饲养在实验室里的鸟,观察它们的反应。因为磁带的声音编辑能力有限,研究人员不太容易分辨得出到底是哪种声音元素传递了有用的信息。

电脑录音技术的出现赋予了科学家强大的声音编辑能力,研究人员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鸟鸣的声调和结构,从中解读鸟类的语言。初步研究显示,鸟类没有音阶的概念。比如同一个音,高八度和低八度对人类来说性质是一样的,但鸟类则分辨不出来。

更重要的差别在于,人类对音乐中的旋律极为敏感,而鸟类则对旋律不以为然。比如“祝你生日快乐”是由“索索拉索哆西”这6个音组成的一段短小的动机,无论是用钢琴弹还是用嘴巴唱,我们都能听出这是什么。我们还可以随意地改变每个音的时长,甚至故意插入一个停顿,只要这6个音的顺序不变,我们都能听出这是《生日歌》。

但对于鸟类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费什比恩博士研究了一种来自澳大利亚的斑胸草雀(Zebra Finch),这种鸟的鸣叫方式和人类很像,每一组叫声都是由3~8个单独的音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的,和人类习惯的音乐动机非常相似。费什比恩博士在电脑上改变了声音的性质,结果证明斑胸草雀其实听不出旋律的变化,“拉哆索西索索”对它们来说和“索索拉索哆西”没什么区别。可是,如果某个单音的音色发生了改变,斑胸草雀立刻就能听出差别,人耳反而不那么敏感。

换句话说,对鸟弹琴的时候,你可以在乐器上任意发挥,只要把每个音弹准确了就行。

费什比恩博士认为,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在于鸟类的发声器官和人类有着显著的不同。人类是靠一个喉头(Larynx)发音的,音色变化有限,而鸟类的鸣管(Syrinx)是由两个单独的发声器官组成的,每个发声器官可以分别调控,合起来就可以发出非常复杂的音色,所以鸟类进化出了用不同音色来传递信息的能力,人类则必须依靠改变音节的顺序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我们不能把人类的意志强加给动物,一定要按照动物习惯的方式来对待它们。 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