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东方的救赎
作者:邢海洋新东方突然又火了。将近一年的不能再衰的自由落体之后,人人都在谈论东方甄选,新东方的股价也绝地反击,几天就将“双减”损失的股价补回了大半。
就像当年华为的任正非一样,这一年,在短视频平台里最活跃的就要算俞敏洪老师了。在直播间里,他卖书,分享人生心得;他与李国庆连麦,探讨慈善捐款;邀请余秀华直播,酒精上了头,差点场面失控。这些年企业大佬们“迷”上了直播,张朝阳通过教物理找回了快乐,李国庆通过不断制造话题找到了公众的关注点,又找到了新的事儿。但儒雅的俞敏洪老师在这个直播世界里似乎有点格格不入,本来站在讲台上,如今却不得不背负着责任去直播,去卖农产品。
直播间的确是个神奇的所在,是梦想成真的地方,谈笑间,原新东方教师罗永浩还掉了他做手机欠下的6亿元债务,薇娅和李佳琦两位顶流一个人的营业额顶得上几家上市公司。我国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再通过不间断的直播就建立起了牢靠的感情纽带,很多能说会道有才艺的人士也就有了收入来源,有了全新的活法,这样的背景下新东方走进直播间也就顺理成章了。早年间俞敏洪曾提到过自己的理想——打造出斯坦福那样的研究型大学,但在深耕教培这条路上,他却另辟蹊径,深知消费品市场的精髓。新东方选聘教师不看资历不看学历,罗永浩这样没上过大学的都能来教书。教师能否留下来靠的是学生打分,站在讲台上的都是能说会道、有演说家素质的,“韦神”类型的学究是不可能胜任的。也因为此,新东方出了一大批领风气之先的弄潮儿。时移势易,不妨把直播间看作讲台的翻版,俞校长带着几万名新东方老师转型卖农产品也非痴人说梦。
当外界还在质疑新东方的转型时,东方甄选突然蹿上热搜,自嘲力十足,侃侃而谈的董宇辉横空出世了。抛开商业逻辑,这真可谓一场理想主义救赎。看采访,董宇辉说他并不是没有转行的机会、高薪的诱惑,而是真心留恋新东方这个团队。一个来自农村的29岁小伙子,教了8年书,没有太强烈的物质欲,只是好读书,乐趣就在于三尺讲台上看到学生的成长。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双语卖货出口成章,语言和文字在他的嘴中仿佛是自由碰撞,流淌出闪亮的句子,带给人久违的文字魅力;直播间之外,唐诗宋词之意境、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里跳跃的文字和音符似乎从天而降。
没错,这就是新东方人带给我们的救赎。国家推行“双减”政策,新东方的业务十去其九,有人劝俞敏洪老师关停了事,他说我已经有房有车了(其实是财务自由),两个孩子也长大了,可新东方还有几万个兄弟姐妹怎么办。新东方退了学员的学费,给离职员工发放了补偿,就连八万套崭新的课桌椅也捐了出去。然后他带着一群年轻人转型,但直播之路并不顺利,第一次高调的出场只卖了十余万元的商品,还不够演员明星首秀的一个零头。但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年届退休的老人还是不舍昼夜地出现在屏幕上,直播间里请来各路人物,摸索着直播卖货的规律,一点点积累经验,愈发驾轻就熟。
压力之下两代新东方人形成了一股合力,双语卖货终于厚积薄发。这是直播带货新的天花板。如今的消费已经到了社会学家三浦展所言的第三消费时代,买买买并不能买来幸福感,人们更关心和谁一起买。读书,尤其是读闲书似乎是没有实用价值的,可在新东方最困难的时候,读书真的帮助他们从谷底爬了出来。 新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