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词滥调的三六九等

作者:薛巍

陈词滥调的三六九等0形容一个建筑美轮美奂,形容一个人的文字气势如虹,形容一个夜晚月朗风清,我们可能会说,这都是陈词滥调,可英国作家赫夫齐巴·安德森撰文说,应该赞美陈词滥调,“陈词滥调的灵活性保证了它们能幸存下来,它们还证明,太阳底下无新事。有时候苦思冥想新的表达方式,最后发现最恰当的还是一个陈词滥调”。

英语中的“陈词滥调”(cliché)一词本来是个拟声词,是制造凸版时,印刷机的模具碰到金属发出的声音,后来它成了一个名词,表示凸版。到19世纪中期,它被用来表示常用的句子、老套的用法。也许是一个写字的印刷工打开一本小册子,认为里面除了凸版,啥也没有。这个词就这样诞生了。因此这个词可以音译为“磕力晒”。

所有的陈词滥调曾经都是一个聪明的比喻,都源自一个巧妙的洞见或类比,我们反复使用它,导致它变得稀松平常了,如“心路历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凤凰涅槃”。

自古以来,学者就很注重避免陈词滥调。莎士比亚在他第130首十四行诗中写道:“我的情人的眼睛绝不像太阳,她的双颊赛不过玫瑰。”他拒绝用陈词滥调来赞美自己的情人,因为太平常、太不真实。福楼拜认为使用陈词滥调是精神和社会的退化,他在《庸见词典》中收集了几百条社会趋势、流行的智慧、肤浅的见解,“例外,说它印证规则。祝贺,总是衷心的、热情的、诚挚的。酒窝:对一个漂亮女子总要说,她的酒窝里住着一对小爱神”。

哥伦比亚大学英语教授朱丽叶·斯通说,学术界充斥着陈词滥调,这很不应该,“人文学科的使命是挑战关于世界的预设,消灭传统智慧,攻击思想的现状,守卫文化——记住历史上的灾难,捍卫知识和美,批评过时的思想。学者们联合起来反对陈词滥调。但学者自己也在制造陈词滥调。一周内我看到‘人类世’一词28次,6次在会议议程上,15次在读期刊的时候,7次是学生论文”。

美国作家奥林·哈格雷夫斯在《陈词滥调的用途和滥用》一书中对陈词滥调做了限定:很多陈词滥调是成语,很多成语是陈词滥调,但二者不是一回事。通常它们有两个共同要素,一是众所周知,二是语义上的非组合性,即不能根据其构成推断出其含义。成语跟陈词滥调的区别是,有的成语仍然能够一针见血地传达一些观念,如“南辕北辙”“虚怀若谷”。

“深感关切”不是成语,而是一个陈词滥调,“说关切很深,大概是因为有深度的感情很有画面感,但经常这么说就削弱了它的效果。除了个别庄稼和花草的根可能会比较浅之外,一种东西的根总是很深的,因此提醒这一点没什么必要”。

有时我们使用陈词滥调只是为了虚张声势。澳大利亚生物学家梅林·克罗斯利说,有的流行词语已经失去了意义,只表示强调,如“战略”,过去它的意思是长期计划,如今它主要用来代替那些平淡、乏味的词,如宏大。如果你拿掉“战略”,会发现意思并不会发生改变:战略规划就是规划,战略选择就是选择,战略决策也就是决策。类似的还有“人文关怀”。 语言

下一篇: 颐和园观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