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颐和园观鸟
作者:文嘉会颐和园团成湖一带,生活着各种鸟类。䴙䴘、鸳鸯、天鹅、野鸭、黑水鸡、夜鹭,还有东方大苇莺和杜鹃。在鸟儿繁殖的季节,䴙䴘爸爸和妈妈共同抚养小䴙䴘,在清晨宁静的池塘里,几只小䴙䴘藏在妈妈背部的羽毛里,探头探脑,等待爸爸潜水捕鱼,一次一次,一条一条,在水里涮干净,喂给它们吃。当䴙䴘妈妈扇动翅膀时,小䴙䴘便扑噜扑噜掉到水里,叽叽叫着,等待着再次爬到妈妈背上。那是所有鸟儿中最庄严、最恩爱、最高贵的巡游与哺育之旅,动人心魄。
鸭妈妈和鸳鸯妈妈都是独自带养一群宝宝,在雏鸟幼小时候与之寸步不离,远避游人,待小鸟长到稍大一些,便毅然放手。过个三五天再看,曾经小心翼翼躲在妈妈羽翼下的鸟宝宝突然就可以独当一面,甚至帮妈妈保护好自己的领地,气势汹汹地打败试图抢食的大鸟了!动物成长之快,鸟妈妈们的豁达洒脱非人类母亲所能比。“多少动物表明,它们几乎一出生就立即准备好过独立的生活!”辛波斯卡在她的书评集《非必要阅读》中,以睿智深隽的笔调,谈到动物的本能、生活、命运。“一只小鸟栖息在树上/对人类感到困惑/就连最有智慧的人/也不知道哪里去找快乐”,不过她说,像人那样不知道还是要比像鸟那样知道好些,“鸟是疯癫的,却对自己的疯癫一无所知”。
按照这样的思路,可以接着说,鸟是慈悲的,却对自己的慈悲一无所知;鸟是残忍的,却对自己的残忍一无所知。比如东方大苇莺和杜鹃。一连好几天,被芦苇丛和枝头一种鸟的叫声吸引,那是一种连续的、有力的、倾诉似的、急切的叫声,使人有一种不自觉的好奇,想要探究发出这样声音的鸟儿到底是谁,长得什么样,有着怎样的习性。在这样陌生的叫声里,总是伴随着杜鹃清脆的“布谷、布谷”或“布布布谷”的声音。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杜鹃的形象是悲情的、诗意的、美好的。等到终于有一天清晨,看到了陌生的小鸟,根据它的声音查出了原来它叫东方大苇莺,杜鹃(布谷鸟)的宿主鸟之一。在东方大苇莺筑巢产蛋之初,杜鹃便在一旁窥伺着,会趁其外出觅食之际,神不知鬼不觉地吃掉宿主的一枚蛋,同时把自己的蛋产在大苇莺的巢中,外观尺寸都可以做到以假乱真、天衣无缝。它的体格远远超过大苇莺成鸟的体格,当人们看到一只大鸟跟着一只小小鸟飞过枝头的时候,还以为大鸟是妈妈,其实它才是嗷嗷待哺的孩子。
东方大苇莺世世代代为杜鹃孵育幼鸟,对这个从不自己筑巢、从不自己孵化、从不自己养育后代的“骗子”“杀手”的哺育之恩却从未停止过,是无知还是无奈,是可悲还是可叹。 观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