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激凌怎么那么贵

作者:邢海洋

茅台出品冰激凌,最便宜的一款也要59元。酒企、饮料、游戏乃至动漫品牌都与传统冷饮企业合作,跨界联名款雪糕满天飞,每支都得10元以上。夏天来了,冰激凌摇身一变成了新消费里不可多得的蓝海,其背后是消费升级和冷链运输的普及。

说起冰激凌的天花板,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哈根达斯,号称跨越世纪的甜美,一个球几十块,三个球就得上百元了。也幸亏有了这样高的天花板,中国的冰激凌市场一直是高举高打,维持着一个小众市场的形象。当然,宜家餐厅里一元一个的冰激凌柜台前总是排满了人,冰激凌这种快消品也和白酒一样,从高档到普通消费,维持着一个复杂的金字塔结构。既然贵得离谱的冰激凌都能活得好好的,足以说明这个市场离红海还很远,有着广阔的上升空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奶制品企业稳步向冰激凌雪糕市场渗透,把传统冷饮工厂出品的冰棍赶到低端,海外的品牌也在这里扎根,占据相对高端的位置。

可当我们网购一打雪糕,保温盒里干冰冒着丝丝凉气,冰激凌的商业逻辑发生了变化。干冰保证了雪糕在运输过程中一直像冰箱一样低温,生鲜配送确保商品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工厂传递到消费者手里。而消费者也习惯了通过电商购买食品和饮料。于是,既有大品牌与超市对雪糕、冰激凌的垄断被打破了。2018年线上冰激凌品牌是60余家,而2019年就增加到140多家。国内冰激凌市场迎来了一次新的爆发。钟薛高就是在那个时候成立的,4年后年销售量达到1.5亿根了。

140多家冰激凌企业当然不够多,我们这个国家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冰激凌又不是高科技,人人得而为之,条件成熟后,创业风潮一下子涌入了冰激凌市场,千万家冰激凌店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品牌在一个个细分市场中百舸争流。

相对于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6到8升的冰激凌,中国消费者人均消费3.5升,和海外还有一定的差距,冰激凌市场还远未饱和,这就给新入场者提供了相对良好的竞争环境。年轻人对新奇口味的追求,既要好吃又怕吃胖的健康饮食戒律,同样提供了更丰富的话题,给创新者以机会。新势力们绞尽脑汁,网红冰激凌应运而生,造型上挖空心思,胡萝卜、橙子、紫薯、芒果、树莓、榴莲等各色果蔬全派上了用场。效果也是立竿见影,近两年线上冰激凌销售额年年翻番,2020年之前,冰激凌线上销售比例仅为5%,如今在新消费的引领下,线上销量已经占到了总体销量的两成。创新大潮中也是泥沙俱下,长沙臭豆腐味道的冰激凌一度霸屏,但很快被市场抛弃了,双黄蛋口味的也越来越少。如今厂家又热衷于与酒厂联名,茅台则干脆直接下场推出茅台冰激凌,号称每颗冰激凌里含2%的飞天茅台。当然价格不菲,每个59元到66元不等。

茅台打破了哈根达斯的价格天花板,钟薛高也因“最贵66元一支”爬上热搜。贵虽是噱头,却也是冰激凌越来越“飘”的现实,很多雪糕和冰激凌单价超过了10元,曾经的一元乃至5毛一支的老冰棍几近绝迹。冰棍的功能似乎不再是消暑,反而成了零食大荟萃,还兼有解馋和减肥的多重功能。可一支小小的雪糕怎么当得起?趁着消费升级冰激凌成了刚需,商家们在一支支小冰棍上提升着利润率。可到头来,冰激凌很可能把奶茶走过的路再走一遍,市场过度开发后留下一片红海。 冰激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