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通书里的劣币驱逐良币
作者:邢海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数学课本插图翻了车,这颇类似3个月前的老坛酸菜风波。课本用了很多年了人们见怪不怪,这和这些年漫画卡通出版的审丑趋势,以及漫画创作的劣币驱逐良币大有关系。
随便去书店逛逛,几乎每个书店都在大卖的是一套“半小时”系列,半小时读历史、金融、物理、化学,这是一套无所不含的漫画快餐书。里面的漫画如何呢?如果按照读者批判人教社的标准,肯定是丑到家了。但这恰恰是快餐科普中行销最多的书籍。里面的文字非常简洁,甚至无厘头,把各种知识用笑料穿插起来,成年人看了不喜欢,却恰恰是孩子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以至于孩子们快速翻看完,对历史掌故虽然一知半解却能得出一些印象,家长们也欣然买单了。这里的漫画起到的是调节书本节奏的示意图的作用,画得也简单,也没有情节,居然受到欢迎。原因何在,笔者于是和另一些类似的图解书籍作对比,发现那些书籍未免太庄重无趣,反而不能吸引眼球。
再看面向青少年的漫画书,以成年人的眼光更是让人不适。有一套大卖的漫画书,出了很多本,人物大脑袋小身体,眼睛眯成一条线,形象丑陋至极。另有一个爆笑系列,在小学生中很流行,形象是夸张的占了半张脸的大眼睛和大嘴,人物五官全不考虑比例关系,如同外星人。笔者经常联想,漫画市场充斥这些不符合绘画规范,夸张变形到了极端的形象,而且都是大卖的卡通书,是否受到了《蜡笔小新》的影响?蜡笔小新的形象就是完全脱离了正常的人物比例,如同示意图一样的存在。如今画漫画的,的确有人干脆用火柴人简化人物形象,以此降低入门门槛。但作为童书,这样的做法的确是值得商榷的。
孩子并没有审美能力,审美是需要耳濡目染,一点点培养的。如果漫画市场充斥了粗制滥造的作品,对孩子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笔者小时候,每天电视的黄金时段都会播放卡通片,那时孩子们的最爱《机器猫》有上千集之多,《米老鼠和唐老鸭》更是孩子们必看的。可惜,为了支持国产动画,海外动画的引进和播放停滞了。如果与海外卡通片的隔离能催生出国产动画片的繁荣,管理者用心良苦,但国产卡通片无论在形象设计还是故事趣味上都与国外有着很大的差距,于是孩子和家长对卡通的要求退而求其次。当然,这也促进了国产动画的一波繁荣,但不得不说,这些年并未产生出让人印象深刻的卡通形象。一个经典卡通形象的产生,其背后需要一个庞大的产业,供养庞大的创作者队伍,形成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就比如在日本,全国出版书籍的三分之一是漫画书,每年出版超过5亿册,这是一个数十亿美元的大产业。在产业金字塔尖的漫画家享有演艺明星的收入、大作家的声望。这样激烈的竞争,自然产生出成熟的制作机制和行业规范,人物形象也在千般磨砺万般筛选中脱颖而出,能够经受来自多方面的审视。
笔者亲戚搬家,把他家小孩10年前的课外书留给了我,一本本仔细读,发现了很有趣的现象。十几年前孩子们的课外书里《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等经典卡通是常见读物,那时的海外引进版杂志《画王》畅销一时,这本杂志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迪士尼对动物的拟人化形象处理是所有卡通中最为生动传神的。但若找寻人物神情和动态的经典处理手法,就得从“史酷比探案系列”里找寻了,这套书也不再再版了。
迪士尼的书籍和动画片不只面向孩子,也面向成人。有成人的审美帮助孩子们把关,卡通创作才不至于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卡通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