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决定了生育意愿
作者:邢海洋中国人民大学家庭与性别研究中心所作的《中国大学生婚育观报告》结论很有趣,如看微博抑制生育愿望,用虎扑提升生育愿望,豆瓣与女性的生育意愿存在负相关,使用小红书和生育意愿存在正相关等。人类天性里的繁殖欲望,居然可以靠App来调整,这也太魔幻。不过仔细读来,的确能发现人口增长与互联网内容有着独特的内在联系。
套用人口学家的理论,20世纪农业社会的家庭结构、生育意愿与工业社会的死亡率不对称,造成了人口的大爆炸。在这之前,是马尔萨斯人口论决定人口数量的时代,在此之后则是工业时代生育意愿统御人口的时代。按照中国人民大学家庭与性别研究中心的调查,现在我们或许进入了App统御生育意愿的时代,或许得称之为人口生育3.0时代了。
对人类生育意愿的研究其实很多。此前,学者们通常认为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包括人口因素和社会因素,人口因素包括年龄、婚姻状况、性别、生育经历等,社会因素包括教育、社会规范、职业、收入等。西方学者普遍重视城市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当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部门转到工业部门,孩子们获得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劳动参与率下降,养育成本增加,从而降低了生育意愿。家长也因为生活节奏加快,养育子女的机会成本提高,而倾向于少生优育。
农业社会劳动人口是最有价值的社会财富,人们倾向于多生育,扩大家族规模。那时候的国家实力、战争形势都是建立在人口上的。可到了现代社会,虽然生产力的内涵发生了实质变化,人均占有的工具、消耗的能源拓展了人的能力圈,可在生育意愿这件事上,土地仍会以隐秘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育观。东亚国家是全球生育洼地,即使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日本仍以1.4的总和生育率雄踞东亚之首,反映出当地一户建这种颇接地气的居住方式对生育意愿的影响。选择住在楼上,孩子离自由活动的场地就远了一些,楼上楼下的噪声干扰顾忌也会多得多。离开了土地,不接地气了,养育的愿望也可能降低了。
但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告还是超出了传统人口生育意愿的研究,他们研究的是网络对生育意愿的影响。众所周知,虎扑用户以直男为主,豆瓣和游戏的用户男女均有,微博的内容更广泛驳杂,也更具思辨性,小红书用户主体是年轻女性,其中已婚女性偏多。所以男性用户和已婚女性多的地方对生育有正影响,也算不上是很有意义的发现。
但网游、短视频等新兴娱乐方式的确影响着“90后”和“00后”的生活,如果说“70后”和“80后”还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一群人,成长中的网络还不能完全占据他们生活的全部,那么如今的网络好玩又好用,还不费脑,拿起手机就停不下来。中国用户使用手机时长平均每天已经达到3.3小时,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累积时长为5.2小时,13%的学生日均使用手机甚至达到9小时以上。短视频成瘾是普遍现象,在大学生成瘾群体中,女生的成瘾比例要显著高于男生,相对男生而言,女生对手机App的依赖性更高。虚拟的乐趣取代了现实生活,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们对恋爱和生育的看法。
娱乐至上往往会和生育率负相关。韩国政府对每一位新生儿发2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万多元)补贴,从产检到生产几乎免费,可那里的总和生育率仍以0.84刷新全球新低纪录,国家一年人口减少2万人。如果说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告有意义,或许意义就在此。 生育年龄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