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的紧迫性
作者:王珊/最近这段时间,关于上海疫情的通报,让林清心里有些慌张。先是4月20日,上海市召开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介绍在此轮疫情阳性感染者当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将近20%,其中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比将近2%。接着就是不断增长的死亡病例数据,“都是以老年人为主”。林清每天都要掐准时间去看发布会——从4月17日到4月26日,不到10天,上海新增238例死亡病例,大部分是老年人。
与之相对的现状是,上海中老年人相对较低的新冠疫苗接种比例。4月17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邬惊雷介绍,截至4月15日,上海市60岁及以上人群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的有近360万人,接种率62%;完成加强免疫接种的有218万人,接种率38%。当天,邬惊雷介绍,上海有重型病例16例,其中年龄最小的33岁,其他均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16例当中,只有一例是全程接种疫苗,其他都没有接种过新冠疫苗。邬惊雷呼吁上海老年人群体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快接种新冠疫苗。
这些情况,让林清开始担心自己的奶奶。林清30岁出头,已经接种了三针疫苗,她父母也完成了疫苗接种。可90岁的奶奶,一针疫苗还没打。林清说,奶奶有高血压多年,一直按时吃药,情况很稳定。她曾劝母亲带奶奶去打疫苗,“但家里人都担心,奶奶年纪这么大,万一出了什么事情”。林清告诉本刊,她父亲有三个兄弟姐妹,“没有人敢做决定”。
看到目前上海的状态,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家金冬雁联想到香港第五轮疫情以来的状况——截止到4月中旬,香港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已经达到120万左右,累计死亡人数达到8926人,死亡病例中,有8579人的年龄超过60岁,占比高达96.1%,且74%的死亡病例没有接种疫苗。上海和香港的情况,让社会再次看到了老年人进行疫苗接种的紧迫性。
从2021年香港开始启动疫苗接种计划以来,金冬雁就和一些科学家联合呼吁老年人去接种疫苗。他们的出发点很简单,老年人免疫力差,是新冠疫情中最容易被冲击的对象,而疫苗是目前能给老年人提供的最有效的保护手段。
事实上,早在2021年3月底,来自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流行病学家尼尔·弗格森就给出了一个关于老年人感染和死于新冠病毒的风险评估。尼尔·弗格森的研究大部分基于2020年1月1日至2月11日武汉和中国其他地区的70117例核酸检测确诊和临床确诊病例的数据。他们的研究发现,在年龄为80岁及以上的患者中,有13.4%的患者死亡;70多岁患者的死亡率为8.6%;60多岁患者的死亡率为4%;而在50多岁和40多岁的患者中,死亡比例分别只有1.25%和0.3%。这项结果发表在《柳叶刀·传染病学》上,在当时,这是相对全面的研究。
如今,新的研究和统计进一步发现老年群体在新冠疫情中的脆弱性。以香港为例,根据香港的一项研究显示,本次香港奥密克戎疫情中,与小于30岁的人相比,60岁及以上人群的死亡风险上升了252倍,80岁及以上人群的这一数据则达到了946.2倍。根据香港卫生署的统计数据,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时,未接种新冠疫苗的全人群病死率达到2.87%,未接种新冠疫苗的80岁以上老人病死率高达15.68%。而在受影响最大的老年人(≥60岁)里面,未接种疫苗者的相对死亡风险是接种2剂及以上疫苗者的21.3倍,是接种1剂疫苗者的2.3倍。
“这轮疫情开始时,香港老年群体的新冠疫苗接种率一直不高。”金冬雁告诉本刊,一直以来,在香港,老年人正常的流感疫苗接种率都有60%,但新冠疫苗接种率远低于这个数字。金冬雁告诉本刊,老年人不接种一般是出于对副作用的担忧。“2021年2月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新冠疫苗引入香港市场时,列举了一系列的禁忌症,大家就很担心。其实疫苗的副作用主要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关,60岁及以上老人本来就属于免疫低下群组,他们的免疫力相对年轻人更低,这意味着免疫反应弱,出现的副作用应该是更少的。”金冬雁说。
他告诉本刊,现在已经有大量的数据证明,老年人疫苗接种率越高越好。新加坡累计确诊病例数与香港类似,刚破100万,但由于新加坡60岁及以上老人完成2针疫苗的接种率高于95%,目前新冠总死亡人数仅为香港的1/5不到。且新加坡80岁以上老人中,完成3剂接种和不打疫苗的新冠死亡率分别为0.45%和14%,与香港相差31.1倍。“香港第五波疫情流行以来,老年人接种疫苗的热情高涨了不少,但是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不少老年人又开始不愿意去接种了。”金冬雁说。
从奥密克戎在全球开始流行以来,不管是金冬雁,还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流行病学教授张作风,都在公共平台上呼吁加快推进国内老年群体疫苗接种。这个呼吁的背后,是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和社会对病毒愈发清晰的认识和研究。
学界一般用R0衡量病毒的传染性,即在没有外力介入,同时所有人都没有免疫力的情况下,一个感染某种传染病的人,会把疾病传染给多少个人的平均数。R0的数字越高,意味着传染性越强。研究显示,最初新冠疫情暴发时,新冠病毒原始毒株的R0大约为2~3,与流感是一个级别。而今年3月20日,在“新冠防疫新进展高峰论坛·2022第一季”在线论坛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奥密克戎传播的R0值是7~8,它的亚型毒株BA.2达到8的水平”。这意味着,一个奥密克戎感染者,可能会将病毒传染给8个人。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又发现,与过去的新冠病毒,尤其是德尔塔变异毒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特点是传播性强、隐秘性强、病情发作慢、症状比较轻,不少人被病毒感染后,在较长时间里没有明显症状,自己不知道,也难以对其监控,直到造成较为广泛的社区传播后才在各种筛查中被发现。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最近撰文提到,这样的特点,导致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传入中国后,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不断出现奥密克戎引发的疫情,包括天津、西安、长春、呼和浩特、深圳、上海和香港地区等,此起彼伏。
“破防”,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位负责人用这样一个词向本刊概括奥密克戎带来的影响。“我们国家的抗疫政策与大多数国家一直不一样,我们一直是严防死守、动态清零。在以往新冠病毒传播力没有那么强的状态下,病毒的传播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如今病毒传染性增强,原来的疫情防控体系变得容易被突破。”该负责人说,国内的防疫政策,使得政府一开始在推广疫苗接种时与别的国家出发点也不一样。
在国外,由于新冠病毒一直保持高度流行,老年人作为最脆弱的人群,是首要的保护对象。张作风教授告诉本刊,美国从2020年12月开始启动疫苗接种以来,老年人和医护群体是并列放在最优先接种疫苗级别的。“具体到老人,美国是从80岁以上的老人开始打起,80岁接种完了,然后是70岁的年龄段,之后才是60岁,再之后才是年轻人。”张作风告诉本刊,他是在2021年1月接种的疫苗,当时68岁。“正常来说,60岁以上的人要到4月才能接种疫苗,但我是医学院的教授,这个条件使得我能够提前接种疫苗。”
国内的情况则不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本刊:“在奥密克戎之前,国内的疫情多是小规模暴发,所以疫苗接种是以防止本土传播为目的,接种政策是优先保护处于最高暴露风险的人群,比如医务工作者、相关口岸工作人员等等,然后就是各行各业的青壮年——他们是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流动性更大。”
该工作人员说,促使作出这样决策的另一个原因是政府出于对当时疫苗安全性和保护性的考虑。他告诉本刊,由于国内的严格防疫政策,国内的几种疫苗在做三期临床试验时,已经找不到好的临床研究现场,三期临床试验都是在国外完成的,陌生的环境,加上国内对疫苗的迫切需求,当时纳入的老年人临床样本研究是有限的。“可以说,那时关于疫苗对老年人群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没有获得足够充分的数据,所以在疫苗接种的推广过程中,也不敢贸然在老年人群体中大规模使用,至少不能作为优先级(优先接种群体)。”
截止到目前,数据显示,全国已接种超30亿剂新冠疫苗,但60岁以上老年人中,还有约1/5的人没有完成全程新冠疫苗接种。疫苗加强针对保护老年人更加关键,然而,它的接种率更低——约一半的老年人没有接种加强针。上述工作人员告诉本刊,政府已经在鼓励老年人积极接种疫苗,“香港疫情让我们意识到老年人接种疫苗的紧迫性很强了”。
牛津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流行病学专家陈铮鸣花了半年时间才说服在国内的母亲去打疫苗。他面临的困扰是:每次他成功劝说母亲去接种,母亲到社区医院咨询时,医生却告诉他母亲:“您年纪那么大,疫苗接种有风险,现在疫情也不严重,可以不打。”陈铮鸣感到很无奈,他的导师接近80岁,身患肿瘤依然接种了疫苗,在感染新冠后症状很轻。“导师说,如果不是疫苗的保护他可能已经去世了。”最终,在多次尝试后,陈铮鸣的母亲才完成了疫苗接种。
4月18日,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表了一项研究,探讨了香港老年人(≥60岁)推迟甚至拒绝接种新冠疫苗的多项因素。研究于2021年12月16日至2022年1月23日进行,研究者在累计访问了27位香港老年人后发现,缺乏医生的决策支持,是香港老年人犹豫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周前,我带奶奶去医院咨询,去了一家三级医院,说我奶奶基础疾病严重,不建议打疫苗。”宋明25岁,成都人,他告诉本刊,他奶奶85岁,有高血压、心脏病,还有支气管炎。“我奶奶身体不好,疫情前基本在小区附近走走,有一段时间成都病例增多,我们只好让她不要出小区。”
“大量的接种数据显示,老年人接种疫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反而比年轻人更低,并且是以发热、接种部位局部反应等一过性反应为主。所以新冠病毒疫苗对老年人来讲同样是安全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部副部长张春焕公开表示,“现在已经明确,即使本身有慢性病、基础病,只要本身对新冠病毒疫苗成分没有过敏,或者过往接种其他疫苗没有发生过严重的急性过敏反应,慢性病和基础病也不处于急性发作期,也就是在药物控制稳定的情况下,都不视为接种疫苗的禁忌,是可以接种的。”
李立是某南方省的一位疾病控制中心副主任,主管省内疫苗的接种工作。他所在的省有超过1500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但是老年人的接种率,尤其是城市里老年人的接种计划,一直很难推进,除了医疗工作者对风险和可能引发的医疗纠纷的担忧之外,他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人们对疫苗的高期待。“因为我们有很多感染者是打过疫苗的人,很多人就产生了一种认识,即打疫苗还感染,不如不打。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因为打了疫苗,感染的症状变轻了。”张作风告诉本刊,要想解决问题,需要人们树立对疫苗的新认识,这些认识需要科学家和流行病学家共同努力传达给公众。
2020年11月,辉瑞公司的疫苗在三期临床试验时发现,包括老年人在内,该疫苗在预防感染方面有95%的有效性。张作风告诉本刊,但最新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上的研究已经发现了新的变化。研究者对英国260万大样本人群进行了辉瑞疫苗在真实世界的有效性研究。研究者发现,该疫苗对预防德尔塔病毒感染的有效性,在接种2~4周后下降到90%左右,如今遇到奥密克戎,该疫苗2~4周内预防感染的有效性只有65%左右,25周后则下降到8.8%。
“这是我们现在提议打加强针的原因,因为接种加强针后,预防感染的保护率能维持在67%。但我们更应看到的是,疫苗预防死亡和重症的有效性一直在95%左右。”张作风本人的团队也在研究全美新冠疫苗的接种情况,他们发现,如果具体到德尔塔病毒,人们完成两针疫苗接种的话,疫苗对预防发病和死亡都有比较强的保护作用。对奥密克戎毒株来说,疫苗预防感染的保护力在降低,但预防重症和死亡的保护力依然很强。
4月14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CCDC Weekly)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证实了国产新冠疫苗对预防重症的保护效力。这项研究是基于2021年5月21日至2022年2月28日中国内地确诊的所有新冠病例,涉及的国产疫苗包括灭活疫苗、腺病毒疫苗和重组亚单位疫苗。
这期间,中国内地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0829例,其中8675例是由德尔塔引起的,2154例是由奥密克戎引起的。其中,在3岁及以上的病例中,15.1%的人未接种疫苗,7.3%的患者接种了疫苗但未全程接种,63.6%完成了疫苗全程接种,14.0%接受了加强剂量的疫苗接种。
以疫苗对奥密克戎的影响为例,研究人员发现,对于60岁以上人群,奥密克戎引起的肺炎比例从未接种组的79%降至完全接种组的52%,重症发生率从10.3%下降至3.9%;当60岁以上的老年人接种加强针后,奥密克戎病例的肺炎风险可以显著降低65%,重症风险显著降低90%。
研究人员认为,面对奥密克戎,全程接种可降低60岁以上人群的肺炎风险,加强剂量接种可降低重症风险。“现在所有的疫苗预防感染的能力都被证明是有限的,疫苗接种不是说接种完就结束了,它需要根据新的问题和毒株的变异,确定疫苗加强针之间的间隔,从而对人群进行保护。这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陈铮鸣告诉本刊。一些经验参照
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截至2022年3月31日,我国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88.11%。在60岁以上人群组,疫苗接种覆盖人数22370.8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1257.2万人,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4363.7万人。全国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2.64亿,这意味着,目前中国仍有超过4000万60岁以上老年人尚未接受任何一类新冠疫苗接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本刊,在推进老年群体疫苗接种时,他们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年轻人的疫苗接种工作可以依赖用人单位推进,但是老年人退休在家或者没有工作,很难通过这样的途径实现。“现在有不少地区对一些想要接种,但行动不便的老人开始做一些上门接种的服务。不过,有一个问题是,现在疫情防控核酸检测任务很重,社区医院本身又要承担原来的慢性病诊疗等工作,其实压力很大。”一名三级医院的管理者告诉本刊。
关于如何推进疫苗接种,金冬雁讲了香港的例子。他说,从2月24日开始,为了推进疫苗接种率,香港实行了“疫苗通行证”政策,根据政策要求,进入或逗留指定处所的人士须已接种新冠疫苗。金冬雁告诉本刊,“疫苗通行证”分三个阶段落实,首阶段到4月29日,要求12岁或以上人士至少接种一剂新冠疫苗。“如果不打疫苗,人们就进不了餐馆,不能去政府大楼,通过限制提高接种率。”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则设置了继续使用疫苗通行证的接种要求。政策的制定也是建立在既往经验的总结上。“以前香港推过很多接种激励政策,发现效果并不理想。”金冬雁说。
强制执行疫苗接种的地区还有新加坡。2021年12月8日,新加坡卫生部要求,适合却坚持不接种疫苗的民众若出现新冠感染,须自付医药费。这一举动虽然引发了争议,但直接影响了疫苗接种的结果——截至4月18日,新加坡已有93%的人接种至少1针疫苗,92%完成接种2针,73%的人接种了第三针追加剂。老年人群体中,4月12日的数据显示,新加坡94%的80岁以上人群完成了2剂接种,70岁至79岁人群为96%,60岁至69岁人群为97%。新加坡政论观察人士陈克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新加坡政府采取的是“软硬兼施”的手段,“软”是提供公开透明的信息证明疫苗的有效率和安全性,同时用老年人熟悉的语言进行大量宣传;“硬”的方面则是规定如果不接种疫苗,则不能在餐馆堂食,也不准进入商场等区域。
陈铮鸣向本刊讲述了英国在提高老年人接种率上的努力。他说,一方面政府通过大量已经公开发表的研究,证实新冠疫苗接种对老年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当地政治家和社会人士现身说法,带头打疫苗,“比如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接种了疫苗”。他解释,英国有一个很好的疫苗接受基础,“政府每年都有流感疫苗的规划和安排,所以人们意识上是有警觉性的”。陈铮鸣说,鼓励社区医生的介入非常重要,“社区老年人对社区医生很依赖和信任,他们会专门给老人写信,向他们解释打新冠疫苗的作用。这其实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德国不来梅州的做法也值得借鉴。不来梅是德国面积最小、经济垫底的州,拥有德国各州中最高的移民比例,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按照既往惯例,与德国本地出生的人群相比,移民群体往往是不愿意接种疫苗的,但该地区90%以上的人口接种了2剂新冠疫苗,甚至高于全德国75%的平均水平。“不来梅的成功,是因为当地政府意识到深入社区的重要性。”社区卫生调解中心负责人玛丽克·格斯特曼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提到,他们推广疫苗接种并不是建立一个疫苗接种中心,然后让人们过来,而是走进社区,“你必须与他们面对面,解释给他们听”。
不来梅州州长兼不来梅市市长安德烈亚斯·博文舒尔特如此总结疫苗接种成功的原因:由当地老年人、宗教领袖、活动人士和公立机构雇员组成的紧密网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在不来梅,社会纽带是必需品,尤其在贫困地区,德国红十字会不来梅分会组建了流动接种小组,调派了2辆疫苗接种车和9辆公交车,作为流动接种点和留观室,让人们接种疫苗更方便。
宋明不知道这些。这两天,他奶奶因为呼吸道感染住进了医院。宋明打算奶奶出院前再跟医生咨询一下,是否能给奶奶接种疫苗。“我们是很希望给她打疫苗的,医生如果说可以打,我们就会去打,如果医生认为不行,我们以后也不会考虑(打疫苗)了。”
(李立、林清、宋明为化名。实习生赵越、石震方对本文有贡献) 新冠疫苗传染病疫情问题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