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增长压力加大
作者:谢九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了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应该说,这样的增速还是好于预期。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向好,主要得益于去年年底以来的稳增长,基建提前发力、地产逐渐松绑等等。但是,如果从最新的3月份数据来看,很多关键指标都开始放缓。
3月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5%,跌到了50%的荣枯线下方;3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减少3.5%,时隔一年半之后再次负增长;最近两年,进出口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大的亮点,但是3月份的数据也开始明显疲软,出口增速大幅放缓,进口更是负增长……
3月份的经济指标之所以开始明显放缓,直接原因还是因为疫情反弹。由于全国各地疫情此起彼伏,由此导致大范围的停工停产,很多经济活动陷入停滞状态,为经济增长带来明显压力。尤其是上海成为本轮疫情的重灾区,更是放大了中国经济放缓的风险。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经济的表现,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地位。如果疫情不能走向平稳,对经济的伤害还会继续升级。本轮上海疫情爆发后,相关产业已经感受到了巨大压力。华为的余承东表示,“上海如果继续不能复工复产的话,5月份之后,所有科技/工业产业涉及上海供应链的,都会全面停产,尤其汽车产业。产业经济损失、代价将会很大”。小鹏汽车CEO何小鹏也表示,“如果上海和周边的供应链企业还无法找到动态复工复产的方式,5月份可能中国所有的整车厂都要停工停产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2022年的经济目标定为5.5%,和去年8.1%的目标相比大幅降低,虽然今年的增长目标大幅降低,但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表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由于新一轮疫情暴发,从3月份的经济数据来看,实现全年5.5%的目标的确面临较大挑战。4月中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下调为4.4%。
中国经济的这一轮稳增长,压力在于很多手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既有来自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的挑战,这使得刺激经济的手段难以在最大程度上施展拳脚,大大增加了稳增长的难度。
从内部因素来看,这一轮稳增长,主要还是从投资和消费这两大方向发力。投资主要是通过基建和地产这两大引擎,但是众所周知,基建和地产作为传统的稳增长手段,在经过多次反复刺激之后,能够撬动的空间已经有限,在过去几年,这两大传统手段已经悄然淡出,这一轮如果再度大规模刺激,可能在短期之内会起到稳增长的效果,但可能会给中国经济埋下长期隐患。
相比之下,刺激消费是更温和也更有效的手段,而且更契合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近期有关方面也发布了多项鼓励消费的举措,包括放松汽车限购等。不过,和刺激投资相比,刺激消费短期之内的效果不那么明显,而且,更重要的是,刺激消费需要民众的收入有实质性提升,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刺激消费的难度比以往更大。
从外部因素来看,主要制约因素在于中美货币政策的错位。当前美国进入了加息周期,而中国处于稳增长的阶段,需要适度放松货币政策,在中美货币政策错位的背景下,美联储加息就会制约中国货币政策的空间。在美元加息周期的背景下,如果中国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可能会导致资本加速外流,对中国经济带来一系列冲击。
今年4月11日,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出现了罕见的高挂,美国的10年国债收益率高于中国,这就是中美货币政策错位的直接表现。由于美国近期通胀持续爆表,美联储下一次很可能以更大的力度实施加息。随着美国提升加息力度的预期加强,美元开始强势上涨,而人民币加速贬值。对中国经济而言,中国货币政策如果过于宽松,可能会带来较大的资本外流压力,引发股市等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
除此之外,全球通胀上升,也给中国带来了较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央行操作的空间。今年3月份,我国的CPI同比上涨1.5%,从绝对值来看还是处于低位,但是和2月份相比已经出现明显的加速反弹迹象。由于国际局势动荡,石油天然气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全球通胀来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国3月份CPI反弹,主要就是石油、天然气等涨价所推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中国可能还会面临较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在美国加息和输入型通胀压力的制约下,中国近期对放松货币的操作显得相对谨慎。4月15日,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5个基点,降准的力度不及预期,因为从央行以前降准的历史来看,降准的力度最低都是50个基点或者100个基点。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清华和北大曾经做过一份联合调查,对995家中小企业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影响的情况及诉求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收入下降幅度、可维持的时间、成本支付压力、自身对策及对政府诉求等8个问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个问题是,账上现金余额能维持企业生存的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34%的企业只能维持1个月,33.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17.91%的企业可以维持3个月”。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超过一个月不能正常复工,可能会有30%左右的中小企业面临现金流断裂甚至倒闭的风险,如果超过3个月,这一比例将高达80%左右。如果3个月不能正常复工复产,绝大多数企业都将面临生死考验。
当然,现在就断言中国经济今年无法实现5.5%的目标还为时过早,中国经济一向具有极强的韧性,也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对当前中国经济而言,当务之急是找到一条在疫情之下尽可能复工复产的路径,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降到最低。 宏观经济疫情货币政策中国经济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