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为什么放弃高跟鞋?

作者:杨聃

女生为什么放弃高跟鞋?0女生为什么放弃高跟鞋?1“男人更愿意向穿着高跟鞋的女人施以援手”,在巴黎时尚界具有最强话语权之一的卡琳·洛菲德(Carine Roitfeld)曾这样说。也许正因如此,女人索性脱掉高跟鞋,不指望自己以外的人能帮得上忙。当然,这都是玩笑话。

你是否也留意过,大街上目之所及,满眼的老爹鞋、乐福鞋、小白鞋、袜子靴……唯独高跟鞋寥寥无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高跟鞋被束之高阁,取代它的正是那些曾被嗤之以鼻的“丑鞋”们。10年前的街拍风潮里,可以看到不少抱着“以身试险”心态的高跟鞋女孩;疫情之后,主流街拍的画风完全变了,没了与路人泾渭分明的造型,没了造作的姿态,人们开始寻求更真实(接地气)的风格。

这种“平易近人”的态势甚至蔓延到了秀场,模特们的双脚不再被清一色的“恨天高”所捆绑。爱马仕2022春夏季衣橱整体被休闲运动单品占了大半。抽绳高腰裤搭配棉麻与皮革滚边的拼接上衣,更具工装气质。如此放松的风格如若以一板一眼的高跟鞋收尾,自然是不合适的。模特穿的全部是平底罗马式凉鞋,有的搭配了同色皮革材质短袜,打造出短靴的效果。

在巴黎世家为2022夏季系列打造的“红毯”秀场,依旧被夸张的oversized版型主导,廓形西装搭配紧身连体裤靴,消弭了腿和脚的区隔。除了修身效果的细跟袜靴,就数Hard Crocs(与Crocs合作推出)最具辨识度——金属加固而成的鞋台让柔软的clog鞋款散发出赛博哥特式的调调,正合适切割牛仔裤的街头风格。不仅如此,还有一款用厚实鞋底搭配胎纹细节的全新运动鞋款Defender作为老爹鞋之外的增高替代品。

女生为什么放弃高跟鞋?2迪奥在2022春夏女装成衣系列中的复兴迷你裙,也用Go-go Boots(上世纪60年代Mod风格的代表靴子,Go-go即摇摆的意思)置换了“黄金搭配”高跟鞋,并加入了绑带和运动元素。

罗意威创意总监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认为,当下是时尚的实验时刻。中世纪,一场席卷欧洲的黑死病让人们开始重新看待世界,催化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而疫情同样让整个行业停下来重新思考设计,比如,他本人通过扭转、嬗变和变形的方式探索悬垂、雕塑和色彩的概念。

他的整个2022春夏系列看似一整套扭曲、变形的身体——柔软的布料中嵌入金属板与塑胶材质,三维金属丝元素衬于裙摆之下,或勾勒出身体的形状,或生长出背离人体曲线的几何结构。高跟鞋的异形鞋跟被塑造成肥皂、鸡蛋、指甲油、玫瑰等的形态,就像脚踩在鸡蛋、玫瑰上的破坏性瞬间被凝固了,美和日常显得那么脆弱。除了装置艺术般的高跟鞋,更实用的版本还有可降解塑料版本的Flow Runner运动鞋,像把透明的果冻穿在脚上;更舒服的还有柔软的泰迪绒靴子,将脚踝蓬松包裹。

实用至上、更尊重身体感受、更多元的审美,颠覆了高跟鞋“一统江湖”的格局。

女生为什么放弃高跟鞋?3即便又疼又累,在那个高跟鞋一统江湖的时代,地铁里充斥着脚后跟贴着创可贴匆匆行走的女生。康奈尔大学的艾莉森·卢里教授曾在《服饰的语言》里提出,如果真的把穿衣看作一门语言,它显然也拥有自己的语言要素,比如词汇、语法、方言,甚至是流行语——这就是时尚了。不过,就像任何一种语言一样,“服饰语言”也不可避免地会制造误解和偏见,比如高跟鞋的语言里内置了一种“灰姑娘式情结”,穿上它,就离优雅、自信更近。

高跟鞋的历史是一部性别的区隔史,自16世纪出现于法国王室以来,至今已经有5个世纪。通过高跟鞋,法国王后凯瑟琳不仅塑造了形象、稳固了婚姻,更在上流社会中引领了高跟鞋风潮。无论男女,贵族最喜欢拿这些既奢华又不舒服的玩意儿来显摆自己的地位,高跟鞋仿佛在说:“他们用不着下地干活,也不怎么走路。”那些拥有权力和财富的人士由此被称为穿着考究者(well-heeled)。

“男性大放弃”时代之后,高跟鞋在男装中不再被视为区分阶层的标志。从男女均穿到成为女性的身体标志,高跟鞋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变化过程。被时间磨平的不只有男人的鞋跟,还有高跟鞋所代表的“社会等级”。费里尼、维斯康蒂等导演的电影里,从名媛贵妇到工厂女孩,甚至是社会底层的女性,都穿着高跟鞋,摇曳在街巷之中。作为现代跨阶层的通用符号,高跟鞋在不断被赋予的表达中逐渐演变出强烈的女性意识。1996年,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宣布新内阁名单时,美国第一任女性国务卿、穿着樱桃色西装的马德琳·奥尔布赖特在感谢前任时说,“希望我的高跟鞋能填补你皮鞋的空白”。

影视剧中不乏以高跟鞋象征独立女性的例子,最经典的莫过于《欲望都市》。女主角凯瑞家里堆满了名牌鞋履,在纽约街头健步如飞地踩着10厘米的恨天高。编剧为她量身打造了不少与高跟鞋有关的浪漫桥段,就像Mr.Big向她求婚时,那双Manolo Blahnik蓝色缎面钻扣鞋的功能可以媲美钻戒。凯瑞和鞋子有关的金句也曾被一代女性观众奉为圭臬,比如“站在高跟鞋上,我可以看到全世界。爱情会逝去,但鞋子永远都在”,再比如“单身女子的路并不好走,因此我们时不时便会需要漂亮的鞋子,让这条路走起来多些乐趣”。正是这些意涵支撑着高跟鞋潮流经久不衰。

女生为什么放弃高跟鞋?4而今,女生们纷纷放弃高跟鞋,不是这些意涵不管用了,而是相比于对外的表达,她们更在意自身的感受。就像某些鞋履和配饰分析师所说的:“我们在一个很‘舒服’的时代。”

2019年年初,投行高盛宣布放开员工的着装规则,还在Twitter上针对“明天上班究竟该穿什么来”这件事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排名第一的是帽衫和运动鞋,第二才是西装。高盛CEO似乎对这个结果挺满意,对记者回应道:“以前我们的男性员工都穿皮鞋,打领带,而90%的女性员工都是细高跟……我相信现在是让着装要求更具弹性的好时机。”潜台词可以理解为:以前的礼仪不够舒服,现在是时候注重效率多于刻板印象了。

不仅华尔街的风向在变,王室的风向也在变。哈里王子结婚时,英国女王的弟妹肯特公爵夫人踩着一双球鞋就来了。这让英国媒体炸了锅。毕竟是王子大婚,礼服配球鞋对王室来说未免有失体统。事实上,公爵夫人的球鞋看上去像是平底的,实际藏着点高度,就是专为搭配正装而设计的。

Sergio Rossi、Jimmy Choo和Stuart Weitzman等以高跟鞋著称的品牌,鞋履销量在2020年均有所下降,他们不得不适应市场需求开发运动鞋和低跟鞋。Jimmy Choo的创意总监表示,“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的品牌会拥有运动鞋系列,从目前的趋势来看这就是时尚,或者是时尚的一部分,你无法忽视”。男人的领带,女人的高跟鞋

高跟鞋的地位和态势与男人的领带有点类似。现在,很多人将男人系领带(非职业场景要求之内)视为装腔作势,某些艺术精英俱乐部里,领带是被禁止的,因为它代表腐朽无创意的旧奢华。难怪英国王室御用裁缝赫迪·雅曼(Hardy Amies)爵士会说:“领带在服饰配件中,发挥着与其自身尺寸极不相符的巨大作用。”

据说,奥斯卡·王尔德是第一个穿柔软的高领毛衣搭配西装而不系领带的人,在当时无疑是离经叛道的。20世纪后半叶,各种艺术家、诗人和边缘人士都加入到光着脖子、松开领口的潮流中。嬉皮士们曾预言,在80年代领带就会被淘汰。预言虽没有成真,但男性确实越来越没有那么热衷于领带了。到了90年代,因为科技巨头和对冲基金经理拒绝佩戴它,而且他们财力雄厚到可以无视社交习俗,于是领带的荣光逐渐消散。

但如今,实行了“弹性着装规范”的高盛在其行政备忘录中却不无深意地写着:“休闲装并不适合每天穿着。”西装革履的企业客户估计不会欣然接受穿着背心和破洞牛仔裤的投行员工给出的建议。人们总归希望那些帮你打理钱财的人看上去冷静又得体。随着这一两年男装经典风席卷而来,领带又重新回归男人的衣橱,但它不会再占据过多的空间了。

领带已死,同时领带不朽。同样的道理也适用女人的高跟鞋。和电视剧里那些不接地气的职业女性不同,现实中大家都不愿在足够疲惫的生活里附加一双疼痛的双脚。一方面,高跟鞋情结依旧留存着几个世纪以来的性感、意志和渴望,毕竟美丽的事物里总要夹杂着苦痛和克制;另一方面,女为“悦己而容”,尤其在疫情之后,人们不再有兴趣和精力像90年代的凯瑞那样,追赶不切实际的白日梦,过着作天作地的生活。

女生为什么放弃高跟鞋?5#KuToo运动

2019年6月,日本掀起过一场名为#KuToo的运动,将日语中的“鞋子”(Kutsu)和“疼痛”(Kutsuu)的相近读音联系在一起。发起人石川优美是一位模特和自由撰稿人,借此运动为日本女性们争取在职场上不穿高跟鞋的自由,要求取缔相关的企业规定。在她看来,强制女人们穿高跟鞋是一种职场上的性别歧视。然而这封拥有近两万名女性签名的请愿书最终被驳回。

女生为什么放弃高跟鞋?6红毯风波

2015年,在《卡罗尔》的戛纳首映礼上,几位女性电影人被红毯排除在外,只因为年长的她们穿了平底鞋。对这部女性主义电影的首映来说,这略显讽刺。同时受邀出席的艾米丽·布朗特为此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都该穿平底鞋走红毯,我们有这个权利”。一年之后,红毯上出现了惊艳的反击:被定制礼服和高级珠宝包裹的朱莉亚·罗伯茨赤脚走上戛纳红毯,当她与乔治·克鲁尼在台阶上合影时特意突出了裸足,同时露出招牌式的笑容。至此之后,穿平底鞋、运动鞋走上红毯的女明星越来越多。

女生为什么放弃高跟鞋?7“男性大放弃”

18世纪启蒙运动以后,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群体,开始放弃明亮的、张扬的珠宝和配饰,选择朴素、深色和具有沉稳特质的衣着,这被称为“男性大放弃”(great male renunciation)时代。高跟鞋成为行动不便、约束和柔弱的代名词,被男性抛弃。随着女性时尚继续往靓丽的方向发展,高跟鞋日益演化成专受女性青睐的“美与自信”的象征。 红毯流行文化时装搭配高跟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