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外向,我的人格面具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哈欠

伪外向,我的人格面具0便利店桌子的两侧坐着我和我的前上司,正在商谈离职的事宜。正题结束,我问起老板对我的最初印象,他说:“我觉得你挺外向的,但没想到入职后会那么安静。”

我避开对方直视的目光,转而盯着他上衣领没处理好的线头,回忆那次并不满意的面试经历。两年前,在嘈杂的KFC里我们也是这样面对面坐着。我腰挺得笔直,屏住腹间的一口气,竭尽全力去点头微笑,提高自己的声量和声调。面试结束后,我无比疲惫地走出公司,回想那些没经大脑加工就说出的劣质回答,悔青了肠子。

尽管拿到了offer,可等到真正入职后我就被打回原形。那些夸张的肢体动作和天花乱坠的语言表达,是仅针对面试的华丽妆容。一旦需要开始建立长期的社交关系,我只好“素颜”上阵。还记得第一天,穿着牛仔裤加衬衫的我,好比刘姥姥进大观园,在四处弥漫开的高档香水味中感到格格不入,只能乖乖坐在工位上装出认真学习的样子,祈祷能安全熬到下班。

事实上,我从小就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具体表现为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非常害怕适应新环境,以及很少有激烈情感的流露。据说妈妈不止一次担心过我是不是自闭症。对比那些吵吵闹闹的孩子,我经常如老僧入定般坐在一旁,表现出的镇静不合年龄,不过好在快两岁时终于开口说了话。

谁又能想到从小就“遁入空门”的我,后来竟变成能一次就唬住别人的外向型人。这项表演才能是从我会说话后开始磨炼的,通过敏锐的观察,我逐渐掌握了察言观色的本事。最先领悟到的社会规律是“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于是为了得到“糖”,我动用松弛的面部肌肉从小眼睛里挤出泪水,成功后再以适当的可爱表情回馈对方,对方满意惊喜的反应是对我拙劣演技的最好赞赏。

出于童年延续下来的对称赞的虚荣心,大学期间的社团活动也好,社交生活也罢,我照葫芦画瓢把那张“伪外向”面具打磨得炉火纯青,成就感伴随称赞和友谊而来,我陷入一股名为幸福的旋涡中。

曾几何时连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外向者,这张“伪外向”的社交面具可以根据场景和交谈对象,自由地戴上再摘下。然而这始终违背了本性,长期下来我的精力被大量耗损,就如同戴久了隐形眼镜般痛苦,毕竟在被戳穿后,我还得承担对方的心理落差反弹至自身的失落,沉溺于是不是我不够好的内耗思维中。

毕业后,我尽可能不使用这张面具,但面试关乎生存,加上每次找工作都会被精准推送到类似“内向的人是不是找不到工作”的感慨中,我必须拿出最佳的演技去应对。疫情时期的线上面试无形中解救了我,一是避免了直接和对方保持长期且直接的对视,二是无须过度外向,得保持端正以免视频中出现残影。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乔纳森·奇客对内向人格的划分,我属于“社交型内向”,不排斥社交,只是偏爱独处或和朋友们在一起,外向面具只在和初次见面的人交往时才会使用。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内向成为一项难以启口的人格缺陷、一种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碍。随着互联网深度的侵蚀渗入,泛滥的社交需求和要求迅速有力推销自己的激励机制,实在不利于内向者舒适地表达自我。

虽说做自己才是正确的价值导向,但在如此不讨好的大环境下,只得继续收好这张人格面具,以备不时之需,哪怕社交的大多数时候我并不快乐。

本栏目投稿邮箱为:[email protected] 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