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侦探与酒
作者:枯荣在文学作品中,侦探与酒宛如一对密友。美国小说家劳伦斯·布洛克笔下的侦探马修·斯卡德曾说:“酒店关门之后,我无家可归。”而世界上最著名的几个侦探,大多和酒缘分不浅。
勃艮第素以酒著称,这里生产的葡萄酒力道浑厚坚韧,被誉为“法国葡萄酒之王”。《戴面纱的房客》中,夏洛克·福尔摩斯在走访朗德尔太太家前,就和华生一起享用了食橱里的冷盘山鸡和勃艮第白葡萄酒。而白兰地作为“生命之水”,直到1916年,都还被《美国药典》当作科学验证的药物。《赖盖特之谜》中福尔摩斯被坎宁安父子袭击后,对急于知道真相的众人卖了个关子,告诉他们:“因为我在更衣室里遭到袭击,我想喝一点白兰地定定神。”
正如在早期案件《波西米亚丑闻》中,柯南·道尔对福尔摩斯的描写那样,这个享誉世界的大侦探有着“理性、严谨和沉着冷静的头脑”,“是世界上最出色的推理和观察机器”,他虽然懂酒,但酒对他而言只是生活的点缀,并不会让他沉溺其中。与之相似的还有“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洛,作为一个忠实的甜饮爱好者,热巧是他的饮品首选,不过他偶尔也喝点甜酒,如绿色薄荷甜酒。波洛还曾在办案过程中举办过一场雪莉酒会,雪莉酒大家族里不乏一些加强型甜酒,口感轻快香甜。当然,比起酒,波洛或许更偏爱调酒用的果汁糖浆。
虽说侦探工作中理性思维必须到位,但无酒不欢的侦探亦不在少数。勇敢坚韧、嫉恶如仇的“硬汉派”侦探大多和酒有一段“情缘”,譬如美国作家达希尔·哈米特的小说《瘦子》几乎章章有酒,侦探尼克·查尔斯和诺拉的“酒精贫嘴夫妻档”形象被搬上银幕后更是深入人心。
侦探何以如此爱酒,或者说,推理小说家为何乐于让侦探为酒痴迷,其一是因为酒起着重要的剧情推动作用。本涅特说:“酒能给社交场合带来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带来的热闹气氛。”懂酒爱酒的人,在各类宴会派对中也许会更加如鱼得水。推理小说里的大部分酒局,明面上只是普通聚会,却暗藏无数矛盾、纠葛与情仇,侦探端起手中的一杯酒与众人攀谈,觥筹交错间也就获取了必要的线索。在《漫长的告别》中,酒的作用更加明显,主人公菲利普·马洛和特里就是因酒而遇,一杯“螺丝起子”见证了他们的缘起缘灭,若没有这酒,马洛或许根本不会陷入后面那一桩桩案件。此外,酒还能给侦探增添一份豪壮的男子气概和一种神秘的危险气质,雷蒙德·钱德勒说:“一个男人,每年至少要大醉两次,这是个原则。”
我能想象这样的画面:酒吧里,爵士乐令人迷醉的旋律泻入满座,侦探戴着猎鹿帽,一身沙色风衣,独自而沉默地坐在吧台前。昏黄的灯光下,四座嘈杂和烟雾都湮没在侦探随意举起的玻璃杯里,杯中金黄色的酒液正微微荡漾……
当然,也不乏对酒唯恐避之不及的侦探。日本推理大师鲇川哲也在《相似的房间》中塑造了一个在工作时间严格禁酒的私家侦探,不过谜题解开过后,他还是痛快地向侍者说:“好,麻烦你,就来杯加冰威士忌!” 侦探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