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可以被切割吗?
作者:卡生让我们先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此刻的你,是一个严格遵循着“996”或者“007”的社畜。在快要接近下班的时间,你已经无心工作,眼睛正盯着墙上的挂钟出神,随着秒针的跳动,你正在默默倒数,脑子里闪现一些让你感到很美妙的画面——你和你的朋友正坐在一家热腾腾的烤肉店里,你点了一大杯啤酒打算畅饮一番。这时候,你的上司突然出现,在你的桌上放下一个加急案子,你不得不推掉那个让你心驰神往的饭局。又或者,今天你非常幸运,在正点离开了办公室,但客户的电话、微信时不时扫了你吃饭的兴致,你不得不振作起来,用公事公办的口吻应付着难缠的客户。如果这个场景在你的生活里出现过,那么恭喜你,《人生切割术》的开场非常符合你的愿景。
这部美剧提供了一个设定:你在入职前经历了一项人脑手术,将你的记忆一分为二,进入办公室的你,精力充沛、内心振奋,心无旁骛地处理着手头的工作,八小时之后,你准点下班,一旦离开电梯,关于工作的事以及与同事的关系被限定在了那栋没有人情味的大厦里,你可以完全且充分地享有没有工作烦恼的自由。你的薪水令大多数人羡慕,你的工作说不上有多有趣,甚至有些单调。但放心,八小时之后,那些枯燥且无聊的记忆你一丁点儿都不知道。是不是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以后你再也不会花精力去思考“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这种过时的话题?
如果你的答案还是肯定的,那么再次恭喜你,你已经进入了男主马克的生活。
马克在进入大厦之前,躲在自己的车里痛哭流涕。几年前,他的妻子意外身亡,因为失去爱人的痛苦太过沉重,他接受了LUMON公司的脑外科手术,每天有八个小时可以全然忘记这件事情。在这家公司的生活平淡无奇,马克没有觉得任何不满。一天,他的主管佩蒂毫无预兆地辞职了,马克升职接替了佩蒂成为数据精检部门的主管,他的第一项工作是要面试新员工赫莉,保证这个部门依然是四个人。
赫莉在空旷的办公室里醒来,对于自己是谁,为什么在这里,她一无所知。她的脑部分离手术很成功,她被录用了。失去了记忆的赫莉一脸懵,她非常愤怒希望获得真相,这个时候管理者给赫莉看了一段录像,外面的赫莉对着眼前的赫莉说,你不要搞事情,我是自愿加入这家公司的。这一下子就有点恐怖了,被分离出来的办公室人格似乎被主人格锁定在了办公场景里。作为反叛者,赫莉用尽全力挣脱现有的困境,她吞下向外面的自己求救的纸条、在电梯间选择自杀,以及游说其余三人一起反抗……很明显,办公大楼里的管理者想到了所有这些如雕虫小技一样的叛逃手段,办公室里的监视系统非常完善,可以轻松破译、识别员工身上各种异样的求救信号。赫莉的叛逃失败了,她受到了惩罚,在所谓的休息走廊里不断重复一段忏悔1000遍,直到能声情并茂地脱口而出为止,还有一名神秘的心理咨询师引导着她的潜意识相信自己选择的正确性。总之,管理层的策略就是如此:一边给你安排温馨的欢迎仪式,一边想方设法让你遵从与归顺。《人生切割术》的世界观设定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的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把人类从出生起就设定驯化成听话的机器,没有思想和意识,日复一日按照既定的工作程序工作”。
随着剧情的推进,更多奇怪的事情在发生。马克的前同事佩蒂出现在马克姐姐家的门口,并且告知他公司的“记忆切割”是一个阴谋,还在办公桌上给他留了一张大楼“分离层”手绘图。与此同时,对文字严格控制的大楼里出现了一本《你之为你》的书,扉页上有送马克的赠言,好像他是被更强大的反叛者留下来启发马克觉醒的道具。有一集,马克和赫莉误闯进一个房间,他们眼前是成群的羔羊,我们都知道羊在西方世界与邪恶的寓意有关,但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这部美剧每一集都在挖坑,不禁让人担心这部剧最后是否能将这些细节全部“圆”回来。
目前看来,这部剧获得烂番茄指数97%、豆瓣8.7高分的原因,是让喜欢这类科幻题材的观众找到了“寻宝”的乐趣。无论是在国外的YouTube,还是在国内的豆瓣,都有对后续剧情的解密猜测。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解释是,剧中健康咨询室门口的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暗喻了马克所在的宏观数据精检部门实际上的工作是什么。猜测中提到,那些看似无趣的数据是为了剔除与绘画所对应的“人类的多余且不可靠的情绪”:小丑代表嬉笑、老妪代表悲哀、修女代表恐惧、山羊代表恶意。而这一家有着浓厚宗教文化信仰的公司实则是在开发、驯化一种可切换的人工智能大脑,四位主角既是分离数据的管理、维护者,同时也是公司的实验品。对于这个推测,目前还没有被证实,Apple TV每周一集的更新速度让流媒体时代的观众都成为了推理专家。据说,由于高收视率,Apple TV已经果断续订了第二季的拍摄。
对于一个隐喻众多、千头万绪的烧脑美剧来说,之所以能让人一直看下去,除了剧情紧凑之外,视觉审美也很重要。该剧在对“秩序性”与“规则感”的应用上很讲究,有一些场景颇有美国绘画大师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的风格,比如女主躺在办公室的场景,视觉上呈现了一种强烈的孤独与无力。导演本·斯蒂勒(Ben Stiller)是好莱坞出名的喜剧演员,在好莱坞的喜剧地位仅次于金·凯瑞(Jim Carrey),十年前自导自演了《白日梦想家》,口碑不俗。
该剧的编剧丹·埃里克森(Dan Erickson)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该剧的灵感与1953年菲利普·K.迪克(Philip K.Dick)发表的短篇小说《发薪日》有关。那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叫詹宁斯的人在某天醒来后发现自己对过去两年的工作完全失去了记忆。后来他发现,他曾经工作的建筑公司要求自己在完成工作后同意抹去记忆。一度试图寻找记忆的詹宁斯在小说结尾安慰自己,“毕竟我对这段经历没有任何记忆,就像是带薪睡觉一样,我出卖了自己的一部分,但另一部分可以坐享其成,这是值得的”。
詹宁斯的想法便是剧中马克的想法。当他和朋友们一起聚会提起自己的工作时,他什么也想不起来,这让他既有些失落,又觉得侥幸,至少比那些为了工作而失眠的家伙幸运得多吧。这就相当于,他复制了一个人格版本在办公室里替他虚度时日,而作为主人格的自己则可以尽情享乐。科幻剧中,人类在技术发展过程中被异化的设定并不少见,比如《黑镜》。但难得的是,这部剧“惊悚”的过程是渗透性的,抽丝剥茧,一点点让你感到身为办公室阶级的处境。
在这部剧里,大家各司其职,在赫莉的叛逆打破规则之前,其他三位从来没有离开过“分离层”。他们不清楚这么大的一个公司系统是如何运转的,也并不关心宏观数据精检部门的电脑里被回收的数据有何用途,以及在系统之中的其他部门的人在做什么。这种办公室文化的冷酷、麻木的背后是什么,是这部剧值得思考的部分。
美国作家尼基尔·萨瓦尔在《隔间:办公室进化史》一书中写道:“事实上,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办事员越来越不可能像他的前辈们那样有机会当学徒,办事工作的细分意味着大部分员工只会做一类工作,人们从此鲜少有机会和动力去学习公司的整个业务过程,这个庞大而无人情味的体系底端,看到更多的是亲密无间的世界被成百成百的办公桌割裂和打破。”每一个人在高度精准化的体系里,只不过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就像佩蒂离开了也没有关系,总有下一个替补者。标准化才是资本化运作最佳的模式。在剧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管理层为了防止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刻意散播将其他部门妖魔化的谣言,让人与人之间筑起警惕的高墙。
《人生切割术》里的每个人都面临着从麻木到顿悟的一个过程。随着马克代表的四人组开始深挖公司的真相,比如那些从公司退休的人去了哪里?他们意识到,当这个人退出公司,这部分“自我”的消失,其实便是某种意义上的死亡。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凯文·贝尔斯(Kevin Bales)写过一本书《用后即弃的人》,重新定义了这种现代化的奴隶制度,他认为:不同于旧奴隶制,在新奴隶制中,奴隶不再被视为一种长期资产。相反,他们是如此廉价,因此无须照料,只不过是用后即弃的一次性工具。办公室阶级之间的关系从资本对个体的奴役,渐渐转变成了一种“自我奴役”。
在《人生切割术》里,公司分化人的大脑是为了提高效率,抛弃掉那些感性的、情绪化的、阻碍性的功能。比如说,你在办公室里不会想起出轨的妻子、垂暮的父母,抑或像我们文章开头让你想象的,你人虽然坐在办公室里,但早已心猿意马和朋友们一起喝啤酒。但是,当“我”这样被规定、被操纵、被切割之后,“我”还是“我”吗? 佩蒂人生切割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