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坑酸菜”的罪与罚
作者:邢海洋央视“3·15”晚会曝光“土坑酸菜”的腌制方法,芥菜地头的大土坑、塑料膜、光脚踩、烟头、超量的添加剂……一个被冠之以传统工艺的食品制作方法走到了尽头。可悲的是,“土坑酸菜”存在了那么多年,并且对国内国外消费者“双标”,居然延续到今天,方便面大厂也从未割席。
2015年百度贴吧上就有人贴出当地人在地头制作土坑酸菜,却未引起广泛的注意。按央视记者的调查,田间挖坑腌制酸菜在湖南省华容县是一种普遍现象。华容县素有“中国芥菜之乡”之称,芥菜是该县强农富农的支柱产业,年产值达50多亿元。按被曝光的插旗菜业员工的说法,他们那儿有二三十万人靠芥菜为生,这次曝光,“土坑酸菜”行业遭灭顶之灾。既然是一个地方的支柱产业,如此多的人赖以为生,为什么没人对食品卫生隐患有所警觉呢?
有一种说法,土法腌酸菜是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多少代人都是这样做的。的确,就在几十年前我们还不得不以“眼不见为净”判断食品安全标准。相传一次汉武帝、寿王和东方朔谈及什么东西最干净,汉武帝问:“世上以何为净?”寿王说:“世间上的万事万物,均以水而得洁净。东西脏了,经过水洗就得洁净,身体污秽了,用水冲洗也能尘垢尽除。”东方朔听后不以为然,反问道:“假如有人往酒里掺了尿,如何以水为净呢?”最后的结论是“眼不见为净”。当然,古人的知识和能力也就到这里了,只好自欺欺人,看不到就算没被糊弄。可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摄像头遍布、短视频成为新闻传播主流渠道的时代,再光脚踩酸菜,怎么可能不被看到。
“土坑”而非“老坛”,光天化日之下毫无技术含量的食品安全漏洞,为什么长时间未能得到监管?这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去年年底贵州的一位主播以9.9元的价格向粉丝售卖了一包自己腌制的酸菜,买家以“三无”为由投诉,索赔1000元,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还曾介入调查。“土坑酸菜”田间地头的生产流程却一路绿灯,凸显了监管的缺失,方便面大厂的失职。
方便面是跨国公司生产销售,这些企业的利润以亿元为单位计算。比如康师傅一家就占整个行业销售额的四五成,2020年营业收入676亿元,仅方便面业务就实现利润27.33亿元。如此大的规模,这么多的盈利,品控按理说应该是很严格的。可康师傅和统一这两家在方便面行业占绝对优势的企业,并没有把好供应商这一关,这本来应该是一个相对简单的任务,而且是一个食品企业最基本的本分。统一发了一个公告切割了与供应商的关系,称供应统一的酸菜包不是“土坑酸菜”,如果虚假,现在的供应商“锦瑞”愿意承担法律责任。原来,酸菜业的供应商也有临时工,是临时工租用了统一供应商“锦瑞”的厂区。可统一难道没听过瓜田李下的成语吗?
不法商人也知道违法的成本内外有别,对海外的酸菜生产颇为留意。他们可能向康师傅和统一提供了质量更高的酸菜,也可能没有。但事后的辩白都是苍白无力的,一个没有道德操守的企业不值得信任。那些大品牌、大企业,如果没能力掌握供应商的食品生产信息,也不值得信任。
监管缺失,食品行业是很容易劣币驱逐良币的,消费者不知情,劣的更便宜,好产品站不住脚。只能说,只要有一个环节把住了关,也不至于让这么多消费者恶心到反胃,这真是太让人遗憾了。 方便面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