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沃夫:一个民间避难场所的故事

作者:印柏同

口述·柯义 编辑·王海燕

利沃夫:一个民间避难场所的故事0中国留学生柯义的乌克兰房东,将自己办公场所的地下室腾了出来,成了一个小小的民间中转点。

以下是柯义的口述:临时避难所

我在乌克兰的西部城市利沃夫学画画,2019年9月过来的,正在读博士三年级。此前,因为疫情,我回国待了一段时间,为了完成学业,去年12月又过来了。

利沃夫毗邻波兰,历史上周边不少国家都控制过这里,如今是乌克兰西部最大的城市,距离波兰边境大约70公里。直到3月6日,利沃夫都没有发生炮火袭击,防空警报一天会响一两次,最多的时候是2月26日,一天响了4次。除此之外,利沃夫的生活还算正常,城里的电车、公交都在运行,超市和药店也开着,还有不少人在上班。

正因为如此,俄乌冲突以来,很多东部城市的人都到这里来避难,还有很多人从利沃夫中转,前往波兰、匈牙利等国家。为了接待难民,从2月24日起,我房东就把工作室腾出来了。我的房东是利沃夫本地人,40多岁,其实我不太清楚他具体是做什么的,只知道他有个NGO工作室,教孩子们学英语、舞蹈。

我两年前在房东的机构上过班,教孩子们画画,去年9月回到利沃夫后,因为担心集体宿舍的新冠疫情,决定在校外租房住,请他帮忙找房子,找了一段时间后,他说不如直接租他家吧。房东家离培训机构很近,走路3分钟就到了,房子有一大一小两栋,带一个院子,房东一家住在大房子里,我在小房子的二楼租了一间。

利沃夫:一个民间避难场所的故事1房东家的院子下有一个地窖,用来储存东西的,建得很结实,所以现在可以用来做防空洞。据说当地政府对自建房有规定,到了一定面积,必须带掩蔽设施。地窖可以容纳十来个人,他们提前放了很多东西在里面,包括水、土豆、苹果这些,还有收音机。如果在家,有空袭警报的时候,我会跟着房东家人躲进去。

除了家里的地窖,房东的工作室下面有一个更大的地下室,有500到600平方米,四间房,平时用来当教室,还带一个厨房和男女两个卫生间。2月25日,我在工作室跟房东一起吃饭,防空警报突然响起,我就跟着他下去躲避。到了下面才发现,他把教室改成了避难场所,其中三间房放了床和床垫,可以供人居住,最大的一间空着,供周围的居民临时避难。

我第一次到那里的时候,是跟大约30人一起避难的,小孩、老人、中年人都有,还有人抱着狗,大家都很礼貌地打招呼,然后依次在靠墙的小凳子上坐好,唱歌,祷告,读经文。一直到防空警报解除,我们才回到地面。这些避难的邻居里,有一位中年女性因为刚做过肢体手术,不方便跑来跑去,在那里住了好几天,后来难民越来越多,城里的安全状况也没有恶化,她才搬回家去。

2月28日晚上,我本来打算离开乌克兰,计划跟一个师弟在3月1日早上7点就去坐火车,连衣服和行李都收拾好了。但3月1日早上4点醒来后,我又后悔了,开始考虑很多问题,比如到波兰后住在哪里,如何回国,如何应对逃难路上的疫情。当时一切都还不明朗,加上利沃夫暂时还比较安全,于是我决定先等等。

当时我房东也挺舍不得我的,我记得,当我跟他说准备走的时候,他脸上闪过了一丝不舍。后来在防空洞里,他家人跟我说,希望你以后会记得我们。那时候会想到,冲突发生以来,房东和周围的人都很照顾我,第一时间就说,如果利沃夫真的开火,会立马送我去边境;会随时关心我的状态,开导我。我想,留下来或许更好,一是能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二是可以接应东部过来的朋友。

利沃夫:一个民间避难场所的故事2我的本科和硕士分别是在基辅和哈尔科夫读的,所以我在那边有很多朋友。留在利沃夫后,我接待的两拨朋友都来自哈尔科夫,那里临近顿巴斯地区,同时与俄罗斯交界,是目前冲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我接待的第一批中国留学生是3月2日过来的,当时我刚决定留在利沃夫,一个朋友就给我打电话,叫我去火车站接他。其实冲突爆发以来,除了家周围很近的区域,我还没走远过,不敢自己去,所以叫上了房东的爸爸开车陪我。他60多岁,我俩一起开车穿过了整个城市中心。那时能看到路上甚至还有环卫工,有说有笑的,让人感觉战争似乎很遥远。

但快到利沃夫火车站时,还有一公里远,车就过不去了,非常拥堵。我们只好找个地方把车停下,步行去火车站接人。路上人特别多,火车站门口搭了一排一排的帐篷,还有一排一排的大铁皮桶,烧了柴,很多人在那儿取暖。另外还有管理治安的人,提供免费救济的人。我想拍点照片,但不敢,因为这种时候当地人对外国人拍照很敏感,所以我让房东的爸爸拍了一些。

我是早上8点接到朋友的,他是我硕士期间的同班同学,现在在哈尔科夫读博,已经是最后一年了,本该今年12月份答辩。看到他的时候,我抱了他一下,但他好像没什么反应,整个人木木的,眼睛里一点光也没有。路上我问他,你还回去吗?他说答辩的时候再回去,他住的地方被炸了。跟他一起来的,还有两个男孩、一个女孩。

从哈尔科夫过来,他们一共坐了24小时(平时只需要不到12小时)火车,一路上一点东西都没吃,所以我赶紧把他们带到工作室,给他们炒了鸡蛋,煎了香肠,让他们吃早餐。吃早餐的时候,他们一直在谈论,怎么继续逃跑,要去哪里,一直给中国驻波兰大使馆、驻匈牙利大使馆打电话,打了好几十遍。他们当时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不安,人是漂浮着的,必须做点什么。我住的地方是一个古城,有不少石板路,车子压过的时候会发出“砰砰砰”的声音,我朋友听到了,会本能地喊,飞机来了。当时我跟他们讲话,感觉他们像一捧干花,碰一下就会碎掉。

吃完早饭,他们商量着,想去火车站看看,可以怎样坐车离开,但我朋友实在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就在我那儿睡了一会儿。他休息的时候,我继续给他们做午饭,做完就到房东的工作室去帮忙了。后来,3月2日下午15点,他们去了火车站,那里有大使馆安排的大巴,可以直达匈牙利,现在已经顺利到达了。

我同学从哈尔科夫离开算是比较早的,我接待的第二拨来自哈尔科夫的中国学生是3月4日下午才到。两对夫妻,一对在读博,一对已经毕业了,有乌克兰绿卡。这四人我都不认识,是一个师弟介绍过来的,那对年轻的夫妻还带上了领养的流浪狗。我了解到的信息是,他们一直想走,但3月1日之后,住的地方炸得太凶了,没人敢开车走,后来终于约到一个出租车去火车站,结果又等了很长时间,还错过了一班列车,没挤上去。

当时哈尔科夫已经限制男性上车了,所以他们跟我讲,在车站看到一家人,一个妻子带着一个小孩,一直说不要上火车,要回家,情绪很崩溃,她丈夫一直在边上劝说,你们一定要走,赶紧走,我以后再去找你们。我在利沃夫火车站和房东家的避难场所,看到的情况也基本是这样,全是妈妈带着小孩过来的。

他们跟我讲这些的时候,一边颤抖一边说,状态比上一拨人还差,所以他们在利沃夫休整了两个晚上。他们第一天过来的时候,我还给他们订了中国餐馆的盒饭,利沃夫这边有两家中餐馆,直到现在还开着。后来他们跟我说,来到利沃夫,感觉像是到了另一个国家,可能这就是有战火和没有战火的区别吧。他们3月6日已经包车去了匈牙利,入境很顺利。

不过也有人我没接上。3月5日那天,有个年龄比较小的朋友说好让我去接他,还嘱咐我带些吃的,“哥,我太饿了”。我听得特别心碎,所以那天早上我煮了30个鸡蛋,还卤了一些菜,鸡翅、鸡腿、鸡爪,一部分拿给安顿下来的朋友吃,一部分就给他带了过去。结果他的火车晚点了,我没接上。另一个朋友也说好要从哈尔科夫过来,结果一个炮弹炸到他家门口,约好的车没法去接他到火车站,他等到第二天早上才赶上火车,后来去了罗马尼亚。

利沃夫:一个民间避难场所的故事3房东家的难民大约是从2月26日开始过来的,后来陆续增多,目前的最高峰是3月4日,一晚上住了29个人,所以那天白天一整天我们都在搬床垫,找床垫也很麻烦,没地方买,有些地方价格还很贵,买好床垫还要找床单、找被套。不过工作室里条件整体算不错,地下室的暖气很足,有冰箱,能做饭。

这里成了避难点以后,每天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志愿者,会在下班后的不同时段过来帮忙,搞卫生,做饭,记账,统计人员信息,管理物资。但这里不会统一开饭,一般是志愿者在中午12点和下午两三点过来做三明治,火腿肠切成片,放点芝士和黄油,夹在面包里,谁有需要谁就吃。这一点跟他们平时差不多,我在利沃夫生活了好几年,碰到的很多人吃饭都没什么规律,饿了就随便吃点。除了三明治,大家也可以自己到厨房去做,前两天还有个女孩做了一锅汤,很好吃。

食材哪里来的?我不知道,可能是房东买的,也可能是别人捐的,3月5日我还跟他们一起去一户人家取了一箱白面包。这种白面包跟我们国内的面包不太一样,很厚实,很顶饱。我自己也买了一些饼干、茶、糕点、纯净水、鸡蛋放在那儿。这些钱不是我自己的,冲突过后,有一些朋友给我发了红包,有的人还发得比较多,我把一部分现金给了房东,其余的就买东西了。

来这里的人,有的住了一夜就走了,有的会停留几天,其中住得最久的是从基辅来的一家乌克兰人。这个家庭很苦,爸爸不在了,妈妈有腿病,两个姐姐成年了,但大姐有残疾,最大的儿子是18岁,还有两个十几岁的未成年人。

这家的妈妈腿病很严重,需要做手术,但现在没有条件,房东联系了社区的一个医生,给她开了一些药。我有个朋友给我捐了一笔钱,我拿出了一部分送给了这家人。我是从农村长大的,小学五年级时,我家出了点事故,只能举家从村子里搬到镇上我外公外婆住的地方。当时我们什么都没带走,很长一段时间只能依赖别人生活,所以我特别体会这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即使在利沃夫,很多人的月收入也不足2000元人民币,所以很多逃难的家庭,经济状况都不好。

我送钱的这家人有个小女孩之前跟我聊天,我告诉她我也是穷人,结果聊完我就把钱给他们了。她估计很懵,专门跑去找了一个跟我比较熟的女孩,让她来问我叫什么名字,是不是很有钱。我说不是我给你们的钱,是其他中国人给你们的钱。我想,他们以后不会记住我的名字,但会记住中国。

利沃夫:一个民间避难场所的故事4我自己的生活目前倒是没有受到太多影响,刚开始很慌,人人都告诉你应该跑,我的研究生同学离开利沃夫的时候,也想给我报名去匈牙利。我有一瞬间心动,但冷静地想一想,觉得可以先留在利沃夫等待局势发展。我同学身上只有支付宝和几百格里夫纳(折合人民币不到100元),一分钱美元都没有,也没有国际信用卡,但他就这么提着箱子走了。如果是我,这种情况我可能会很焦虑。

不过相比大人,小孩的状态完全不一样,工作室里的小孩们还挺开心的,可能是因为小伙伴多。每次听到防空警报响,他们也知道往地下室跑,但脸上是欢快的,开开心心的,大约还不能完全理解战争的残酷。

以前我很喜欢利沃夫这座城市,这里有很多咖啡馆,很多啤酒厂,还有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和剧院,市民也特别友好,很悠闲,很包容,平时周围的欧洲游客都喜欢来这里旅游。但现在,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3月2日和3月4日,我出门办事,经过市中心卖武器的店,门口人挤人,虽然购买武器会登记一些信息,但谁知道有了武器会是什么景象。 俄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