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度
作者:杨璐适度是一个哲学概念。古希腊哲学名言:“当人过度时,最适意的东西也变成了最不适意的东西。”孔子有名言“过犹不及”。杨河清现在是国内研究过劳问题的专家,他所在的学会起名为“适度劳动学会”。杨河清说:“观察有酬的社会性劳动问题可以建立一个坐标系,横轴是劳动投入量,纵轴是效率,劳动是一个倒U形的曲线:越接近原点劳动越不足,达到原点是完全失业;越远离原点,劳动程度越高,极端是过劳死。理论上倒U形曲线的最高点就是适度劳动的最佳点。”我们都是肉体凡胎,除了过劳死这个极端后果,随着劳动程度越高,劳动者创造的效益是减少的。杨河清说:“对企业来讲如果加班要另附加班费,超过一个临界点,加班创造的效益就开始低于工资成本。对社会来讲也有一个临界点,因为过劳造成人力资源质量的下降,企业可以换一批人,社会却要来承担损失。”
适度劳动,理论上是有一个区间的。区间之外,应该是丰富的生命体验。人不能只有工作,要做到平衡。道理都懂,可实际上,从独生子女一代开始,做饭和顾好自己的生活就不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能力。一线城市工作繁忙,作息时间、吃饭质量都大打折扣。平衡和适度做起来不容易,要有方法论。陈宇慧是美食作家,出版了《日出之食》《日日之食》《愉快地吃、痛快地瘦》等作品,有公众号“田螺姑娘hhhaze”,还做短视频。她是做家常菜的高手,对食材也有研究,更难得的是有一批粉丝多年跟着她学做菜,按照她写的菜谱做菜再发到网上,彼此互相陪伴一起成长。实际上,陈宇慧不但是那种对自己的生活把控很好的人,工作、健身、生活样样妥帖,也时常把时间管理、统筹规划和做饭的经验跟粉丝们分享。
从事美食工作之前,陈宇慧在互联网公司上班,能同时在十几个工作群里工作。她那时候就有巧思在压力乌云压顶之下给自己留有生活的喘息。她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做早餐,有时候还要带午饭,午饭后的休息时间把早餐内容写公众号分享出来。第一本书《日出之食》就是她还在上班的时候完成的。陈宇慧说:“我从来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我是为了生活而工作。所以,工作之余需要用兴趣来排解一下,有一种脚踏实地在过日子的感觉。做饭就是我的兴趣,完成这件事不能叫自制力,而是不做我难受。”自己做饭不但吃得健康,性价比也很高。陈宇慧说:“每天上班,写字楼周边的外卖两个月已经吃得非常腻了。另外,现在有些公司10:30上班,可能你到了公司就要开始筛选外卖,因为得在11点之前点好,送外卖还得半个多小时。如果是大家一起点,还要参与讨论一下,整个上午都没有进入工作状态,工作效率低。”
陈宇慧属于这代人里独立生活能力很强的那种。陈宇慧说:“我爸妈不像其他的大人会把小孩保护得特别好,比如说你不要切了手,你去学习吧,你不要来做饭。我周围很多同学不会做饭,可能十七八岁出门上大学,再进到厨房临时抱佛脚一下。做饭就这么人为地被竖立了一个门槛。我从小就给我爸妈当做饭的助手,后来我也能给他们做饭。生活在我的成长里是润物细无声就会的,我没觉得生活是除了工作之外,需要额外抬个手去够的东西。”
陈宇慧擅长降低做饭的门槛。她跟读者互动,发现不少人有做饭的意愿,却觉得太难。如果是对做饭很陌生的人,即便看着菜谱其实也不太会做,陈宇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得基础又详细。比如拍黄瓜,她告诉大家“用片刀的侧面使劲拍下,目测每次拍下的长度在10厘米左右”。陈宇慧说:“后台总有人提问,我把菜谱写得很详细,最开始是为了减少回复的工作量,后来就成了一种风格。我们做互联网的是擅长把复杂的东西做得简单易上手和提升用户使用感的。”她帮助读者们降低做饭的心理门槛。“对于没太动过手的人来讲,进厨房好像要去焚香祷告一下这种感觉,打足精神去规划。我会建议他们千万别给自己压力,别给这件事贴个什么标签,就是先找一个特别感兴趣的菜谱,别管调料用不用得完,甚至可以买一份外卖在旁边备着。先照着做一次,等于是把做饭的兴趣和习惯培养起来。不能说是先交代一个从来不做饭的人,冰箱里要配哪几种酱、要买哪几个饭盒。对他来讲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下一顿自己做的饭都不知道在何方。”
陈宇慧也很擅长规划,高效率地完成一件事。她说:“有些人会花很多时间在电商今天促销、明天特价的活动里,买回来一堆东西可能发现凑不出来一盘一盘的菜。如果你做饭的能力还没有达到能游刃有余地把所有边角料全部消耗掉,就不要想这些事情。我会建议大家先确定要做什么菜,然后在网上下单或者去市场买,这反倒节约时间成本。”饭菜的场景也应该心里有数,她说:“我不太会设定菜谱是带饭菜,那好像是限定了读者群体。实际上很多红烧的菜,日常可以吃,带饭也可以。我的逻辑是教大家清楚哪些菜适合做什么,比如绿叶菜不太适合带饭。红烧虽然适合带饭,可里面如果加了青椒,微波炉一热容易变味,就不适合带。搞清楚这些,再看我的菜谱,粉丝就会分辨出哪些适合带饭。”
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除了独立生活能力很强,也因为面对琐碎和纠结,陈宇慧很果断。“粉丝有时候会说我比较严厉,比如说他们不吃菜谱里的某些东西,问我用什么可以替换。我会告诉他,那就别吃这道菜,我们的讨论结束了。我觉得把精力消耗在纠结或者动摇上特别累。我是那种马上做一个决定,然后就翻篇儿了,进入下一件事的性格。”陈宇慧说。
面对繁重又快节奏的生活,能够迅速判断事情的优先级应该是一个必备技能。陈宇慧说:“我本身的性格就这样,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又强化了。因为我们做产品经理最核心的一个点,不是说把功能设计得多么好,而是要去看项目的优先级。APP的功能是永远做不完的,比如微博有收藏、转发、评论等功能,每个版本要做哪些,我们必须把主脉络理顺了,把优先级排清楚。”陈宇慧的机动时间都是按照优先级来安排的。她说:“比如今天插进来一件事,我还要健身、还要保证工作八个小时。可能有些人认为健身是可有可无的,就取消了。我的做法是,健身的时间还按照原定计划执行,其他碎片时间工作,把八小时做满。” 陈宇慧倦怠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