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施“豪猪战略”背后的纠结
作者:宋晓军12月10日尼加拉瓜宣布正式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并在前一天发布了与台湾地区断绝所谓“外交关系”的消息。图为尼加拉瓜外交部长丹尼斯·蒙卡达
(ICphoto供图)
12月10日,有两则涉及台湾地区的新闻很“抢眼”。一是尼加拉瓜政府宣布与台湾地区“断交”后与中国正式复交;二是当天解放军13架次战机进入靠近台湾地区的“西南空域”进行了警戒巡逻。随后,我身边一位关心军事和台海局势的朋友就以这两则新闻问我:这是不是对台湾地区某些势力“倚美谋独”“以武谋独”的一次双重打击呢?对此我回答说:如果在军事上把你说的两个“谋独”方式具体化,就可用台湾地区实施“豪猪战略”(porcupine strategy)背后的纠结来说明。
首先解释一下“豪猪战略”的由来。简单说,2008年11月美《海军战争学院评论》发表了一篇题为《重温台湾的防御战略》的文章。作者莫里(William Murray)的观点大意是:台湾地区有限的军费与其武器装备发展模式之间出现了严重的“错配”。即台湾地区用大量的军费去购买少量昂贵的高端武器,而随着中国大陆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的提升,这些高端武器在第一轮打击下生存概率很低。同时,在平时,这种少量的高端武器的威力也不太可能大到足以威慑中国大陆。为此莫里建议,台湾地区应该采取一种“非对称”的武器发展方式,即发展一些低成本、机动性的近程防御性武器,在加固基础设施和民众动员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消耗战”作战方式,尽量拖延中国大陆的“武力统一”,为美军可能前来的驰援赢得时间。为此他用了一种身上长满硬刺抵御更凶猛动物捕食的野生豪猪命名了这种战略。
随着近两年美国加大了打“台湾牌”的力度,美国一些鼓励台湾岛内势力“以武谋独”的政客和军事学者再次建议台湾地区在军事上实施“豪猪战略”,不仅为此提出了多项具体的建议,甚至还试图在美国国会推动立法给予支持。但很快,这些人就发现台军方对落实“豪猪战略”并不积极,仍把有限的军费投入到购买高端武器上。对此一些美国学者今年以来开始撰文质疑台军方这种只想“搭美军介入便车”的做法,甚至建议如台军方不加快实施“豪猪战略”将抛弃台湾。当然,对此也有美国学者替台军方进行了辩解。如12月6日兰德公司的雷蒙德·郭(Raymond Kuo),就专门撰文为台军方的选择做了辩护。他的核心观点是,“豪猪战略”实施最终是以美军介入为基础的,而至今美国对台湾的安全与生存仍缺乏清晰的政治承诺。通俗地解释雷蒙德·郭的观点就是:未来美国仍维持对台“战略模糊”的状况下,台军方只能通过采购、展示美高端武器,表面上维持一个与大陆“越来越弱的军力平衡”来安抚民众,而不可能以要实施“豪猪战略”去说服民众准备在岛内打一场血腥的消耗战。
听到这儿我的朋友说,那美国为何不将“战略模糊”清晰化呢?对此我回答说:之前美国在对台政策上的“战略模糊”是因为美国对中国大陆维持了较大的常规军力优势,这样在政治上美方就可以采取一种既不给中国大陆“武力统一”开绿灯,也不给“台独”开绿灯的策略。但现在不一样了,不仅是因为中美两军在常规军力差距上越来越小,而且还因为这种“越来越小的差距”客观上使得一句话的分量随时间推移会越来越“重”。这句话就是11月16日在中美领导人视频通话时中国领导人说的“我们将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从这个意义上看,美方一直不愿将“战略模糊”清晰化反而证明了另一句话的准确。这句话在“六中全会决议”中可以看到:祖国完全统一的时和势始终在我们一边。 豪猪尼加拉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