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会再次产能过剩吗?

作者:谢九

11月30日,硅片龙头企业隆基股份宣布降价,各尺寸硅片价格下调7.2%~9.8%。过去一年多时间,光伏产业迎来投资热潮,硅片价格持续大涨,这是该公司自2020年5月以来的首次降价。紧随其后,另外一家硅片巨头中环股份也宣布降价,各尺寸硅片价格降幅从6%到12.8%不等。

隆基股份是国内硅片产业的龙头老大,单晶硅片产能达到85吉瓦(GW),市场份额约占36%,中环股份的市场份额约占24%,这两家企业占据了硅片市场60%的份额。两大龙头企业率先降价,给当前火热的光伏赛道浇了一盆冷水。

想要理解为什么硅片突然降价,首先要对光伏产业链有个基本了解。光伏产业链主要分为5个环节,分别是上游的硅料和硅片,中游的电池片和组件,以及下游的电站等。最上游的多晶硅硅料,国内的主要玩家有通威股份、保利协鑫、新特能源和大全能源几家。硅片厂家是将原材料硅料加工成硅片,主要玩家有隆基股份、中环股份等。硅片用来做成电池片,然后组装成电池组件,最后运用到下游的光伏电站。

在这一轮新能源热潮当中,虽然整个光伏产业链都是受益者,但是过去一年多来,上游硅料和硅片价格持续上涨,给中下游带来了较大的成本压力,由此带来的影响是,今年的光伏装机量不及去年,也明显低于预期。去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量为48.2吉瓦,今年前10个月,国内新增光伏装机量为29.31吉瓦,仅为去年全年的60%左右,而业界对今年新增光伏装机量的预期是55吉瓦以上,以目前数据来看,远远不及预期。

今年的光伏装机量之所以不及预期,主要原因是上游硅料和硅片价格上涨过快,成本压力影响了下游的投资热情。上游涨价让硅料和硅片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今年前三季度,硅料龙头通威股份(600438)的收入增长47%,扣非净利润增长了210%;硅片龙头隆基股份的收入和扣非净利润分别增长了66%和23%。在上游产业风光无限之际,下游产业则饱受高成本之苦。国内最大的民营光伏电站晶科科技(601778),今年前三季度的收入增长不足5%,扣非净利润更是下降35%。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下游电站的投资意愿自然会大幅下降。所以,当下游需求萎缩,势必会给上游带来降价压力。

表面上来看,当光伏产业链的下游需求萎缩,应该是最上游的硅料率先降价,但这一轮降价并不是从硅料开始,而是硅片环节率先降价。其原因在于,上游的硅料供应最为紧张,因为硅料的投产周期长,投资金额和技术门槛都很高,所以,硅料的产能扩张和释放都相对比较缓慢。相比之下,硅片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最近几年纷纷涌入了不少新玩家,隆基、中环以及其他一些新进入的硅片玩家,早就通过长单锁定了上游硅料的供应,所以短期之内,最上游的硅料没有降价的压力。而硅片环节的产能扩张远远超过了上游的硅料,当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时,压力最大的是硅片环节,而不是最上游的硅料。所以,这一轮光伏产业的产能压力,最早通过隆基、中环等硅片巨头释放出来。

经过了一年多的价格大涨之后,这一次硅片行业的降价,给狂飙突进的新能源产业再次敲响了警钟。国内的光伏产业曾经经历过产能过剩的打击,因多地大规模投资,当时还被视为新兴产业的多晶硅和风能等产业,在2009年被工信部列入产能过剩名单。随后几年,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愈演愈烈,很多头部企业都支撑不住了。2013年,无锡尚德破产,将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悲剧推向了高潮。那么,这一次光伏产业再度迎来产能过剩的考验,是否会重演上一轮的剧情呢?

上一轮国内光伏产业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境,主要原因其实是需求不足。当时光伏产业的主要需求来自欧洲,国内市场还没有完全培育起来。从2009年以来,欧洲连续遭遇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冲击,外部需求大幅萎缩。2011年11月,美国商务部开始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双反”调查,给中国的光伏产品出口带来很大压力。外部环境的恶化,叠加内部产能的扩张,导致了上一轮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

和上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国内光伏产业的需求不再过度依赖外部市场,而是有了充足的国内市场作为支撑。我国承诺二氧化碳的排放要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将给我国的新能源发展提供广阔市场。

在我国的“双碳”目标之下,未来新能源的比重将越来越高。按照有关规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具体到光伏产业,在“十四五”(2021~2025)期间,我国的年均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在70~90吉瓦。在“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年均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在40吉瓦左右。以此对照,未来的光伏装机规模将给整个光伏市场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另外,与2009年到2012年那一轮产能过剩相比,光伏产业还有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光伏发电的成本快速下降,现在已经可以做到平价上网,这将极大地增加光伏发电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也将有效刺激光伏产业的需求。

从当前光伏产业的市场格局来看,重蹈上一轮产能过剩悲剧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当前硅片行业率先开始降价,对于整个行业其实是一件好事,既可以将产业链的蛋糕重新划分,让利润向下游适当倾斜,而下游有了更多的利润空间之后,才有足够的动力扩大投资,又可以反过来增加对上游市场的需求。唯有如此,整个光伏产业链才能走得更远,同时也可以为当前光伏市场火热的行情降温,避免更大规模的产能过剩。

2020年,国内光伏市场也是在最后一个月迎来抢装热潮,12月的装机规模几乎接近全年的50%。今年的光伏装机量不及预期,硅片巨头们在近期主动降价,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在年末刺激下游需求,复制去年年底的抢装热潮。 新能源光伏光伏组件光伏产业装机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