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162)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县城女公务员的婚姻

小真今年春天考上了老家的公务员,回归县城生活的同时,也结束了长达6年的北漂生活。刚到单位没几天,小真迅速成为周围同事们关注的焦点。县城地方小,大家拐两个弯都是熟人。小真的个人情况很快就在单位传开了:单身,独生女,知名大学研究生毕业,父母都在县城机关单位上班,家里除了自住的一套房,还在新城区买了一套大户型。相处不到一个星期,单位的大姐觉得小真人挺不错,于是开始张罗给她介绍对象。但这时问题来了,一个如此优秀的女青年,在县城的“婚姻市场”却多少有些尴尬。

最大的问题是小真的年龄。小真今年32岁,在大城市,这不算什么,但在小真成长的北方小城,一个32岁的未婚女人,找对象的难度就大多了。县城的青年男女结婚普遍较早,还算优质的男青年到了32岁,很多都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即使偶有一两条“漏网之鱼”,仔细一问才知道,男方离过婚,好在没有娃。

其次是小真的工作。老家县城没有太好的就业机会,机关单位、学校、医院等体制内工作是公认的铁饭碗。而在这些未婚青年中,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日益严重。小真单位的大姐感慨:能考入县城体制内的男孩越来越少,偶尔来一两个都是“香饽饽”。原因很简单,一部分男孩不屑于回县城工作,打算回县城“考编”的男孩又考不过想回来的女孩。所以,现在是优秀的女孩多,男孩少,男孩在相亲中的优势很明显。县城人的观念是,结婚要门当户对。小真现在是公务员,自然也要找一名公务员的丈夫,最不济也得是个中学教师或者医生,但在这个圈子里,留给小真可以选择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小真之前在北京有过男朋友,因为始终无法建立稳定的生活,所以两人决定分道扬镳。小真回归家乡,也是希望能尽快安定下来。所以,亲友们介绍的对象,她都会去见一见,也不介意打破县城的“等级观念”,降低相亲标准,将在企业、工厂工作的男生纳入考虑范围。可见面的结果大多是令人失望的,能聊得来的人寥寥无几。有一个留学归来后协助父亲管理家族企业的男生曾让小真眼前一亮,但交往几次小真才发现,男生在国外待了几年,没长什么见识,倒是长了一身傲气。这股傲气和男生引以为豪的家族人脉关系令小真感到厌烦,认识半个月后,她果断终止了和这位“富二代”的交往。为了扩大交友圈子,小真准备参加市机关的遴选,考到市里去。

(读者 蒋霖)缝纫店历险记

我居住的小区最近发生了一些变化。昨天,母亲拿着家里的窗帘到小区楼下的缝纫店修补,回来跟我说,那个师傅说物业不让他们在那里营业了,过段时间就要回老家谋生,旁边的理发店也是因此关门的。

我家所在的小区有几十栋楼,是个老旧小区,住户很多,我们这几栋楼的住户有衣服修改缝补的活儿都找这家店的师傅做,干活儿细致价钱也合理,小店生意一直火爆。前一阵我带孩子去缝纫店旁边的理发店理发,发现关门了,因为老板的收费比小区外面的美发店低很多,小区里的不少老人、小孩都在这个理发店理发。这家店关门后,他们只能在家里让家人给理发。

上周,小区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居民微信群里告知大家,小区花园里的超市也要关张,原因是超市没有向物业公司上交费用,通知居民去清退在那里办的会员卡。有的居民去超市询问,超市老板告知不清楚此事,没有收到物业的相关通知。

前几天,我的一条裤子款式需要修改,在小区业主群里问了句邻居,一位热心的邻居回复,小区南门旁边有个缝纫店,可以去看看。第二天下班时,我就去小区南门寻找,发现那里果真有个缝纫店。

店老板是个50多岁的大姐,与她聊天的过程中我得知,原来她的店在我们小区一栋楼的一层,租的是住户的房子。看着店里的各种被子我回想起来,10年前在她那里做过孩子用的褥子。我问她,怎么搬到现在的位置了?她说,物业不让租住户的房子,需要租小区的底商才能营业,所以她就搬到这里了。

两天后,我去拿她修改好的裤子。裤子修改得很合身,当时还有几位老人在询问用店里的棉花给家人做被子的事情。等没人的时候,大姐边缝衣服边和我聊了会儿天,她说每天从早上9点干到晚上9点,才能每月赚到租金之外的4000元收入,这样她也很知足了,说能有点收入就可以补贴家用。天气转凉,我看她的手指头缠着医用胶布,应该是裂了口子,便问她,这个房间有暖气吗?大姐指给我看,才发现里面还有个店面,是个母婴用品店。原来房间被一分为二,暖气管道在母婴店那边。所在城市冬天最冷的时候温度会降到零下20摄氏度,我不禁想着,这间小屋到了那时候会很冷。

这一年来,我们居住的城区开展创建文明城区的活动,小区环境得到了不少改善,花园扩容、道路修整,面貌焕然一新,但是便民小店的经营应该采取更合理的方式来管理,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一读者)让扶贫产品温暖更多人

两年前,我开始接触“扶贫产品”这个概念。大概是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地农产品销售,落实上级“消费扶贫”的通知,于是给各单位下达了任务。各单位给员工发放300元消费券,让员工到供应商临时租用的农产品场馆自提福利。

据我所知,正规的流程应该是供应商在中国社会扶贫网上注册,产品经过严格的认证、复核之后才能进入扶贫产品行列。刚开始大家想着这笔福利具有帮扶性质,产品贵一点就贵一点吧,米面粮油,领一点回家总能派上用场。谁知第二次领到的扶贫券首先指定20斤橘子是必选项,如果是双职工家庭的话,就要领40斤。

成熟的橘子是供应商提前分装好的,也不好挑选,冬天拿回家之后几乎吃不动,送人都送不出去,因为周围的人家里都囤积了不少橘子。分给物业工作人员和水暖工一些,最后只能看着金黄的橘子一一长出霉点才扔进垃圾桶。

而今年的扶贫产品更让人迷惑。扶贫馆里不光卖农产品,还有工艺品、沐浴露、护肤品、糖果等,几乎占据了1/3的空间,美其名曰“伴手礼”,可以增加用户的选择范围,但价格普遍虚高。

10公斤一袋的大米,在批发市场花120元可以买到非常优质的品种,但扶贫产品中这种分量的大米卖到了130元一袋,还打着“贡米”的招牌,拆开试吃之后不免有些失望,口感跟市场上3元一斤的大米差不多。

在新闻节目上常常看到某乡村通过扶贫项目变得富裕起来,环境美起来,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舒心,这跟国家的扶贫政策是分不开的。专业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也很重要,不然一家一户的农民无法让自己的农产品及时与市场对接,哪怕专业合作社赚一部分利润,只要产品能卖出去,农民多多少少是能受益的。

然而,物价一直在上涨,工薪族的工资却在原地踏步,原本指望扶贫产品可以代替一部分生活支出,可惜常常在一番对比后抱着聊胜于无的心态领回魔芋、腊肉、香菇、木耳等干货产品。

现在工会发放福利的标准固定且严格,工薪族能够得到的惊喜其实已经不多了,难得有一次共享乡村振兴成果的机会。希望农产品能够有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既让农民得到实惠,又让工薪阶层享受到喜悦。

(读者 雪国) 三农农民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