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精选 | 追踪:中国住房市场化之路20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往期精选 | 追踪:中国住房市场化之路20年0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如果能够对房地产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今天的中国经济虽然面临严峻挑战,却迟迟没有重新刺激房地产。2018年7月份的政治局会议,首次将当前中国经济描述为“稳中有变”,而不再是过去的“稳中向好”,但即便如此,会议还是决定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决遏制房价上涨”。

如果说房地产对于中国经济的意义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普通民众而言,也有必要对住房的价值重新审视。在过去住房市场短缺的时代,房价不仅可以跑赢通胀,甚至实现财务自由,所以中国人对于房子都有着特殊的执念,没有房子的终其一生都想拥有一套,已经拥有的还想要更多。

但是,如果将来中国的住房市场不再短缺,房地产税也最终推出,到时候房子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将发生重大变化,过多的住房将不再是实现财务自由的工具,反而会变成沉重的负担。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房住不炒”能够坚持不放松,并且能够从行政调控顺利转向长效机制。

往期精选 | 追踪:中国住房市场化之路20年1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中国的租房市场这两年在不断完善之中,近两年国家频频出台政策,提倡租购并举和职住平衡。资本和创业者带来各种新租房模式,长租公寓是其中最具有话题性的一种。它们有统一的装修和运营,招招指向传统租房的痛点。理论上这种产品会让人们租得方便,住得舒适,可现在因为竞争太激烈,拿房成本高,如何可持续性地运行,还需要一段时日的碰撞。

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租房市场还太初级,但已经看到在变化。它是一个民生问题,也是鼓励年轻人为梦想而生活,安心留在大城市拼搏的一个条件。它解决好,能够给城市增加更多的活力。租房会成为一种有品质的生活方式而不仅是买不起房的无奈选择吗?新租房时代来了吗?不管怎样,价值观簇新的“90后”一代的入场,毕竟让我们看到年轻和梦想的选择多了些可能性。

往期精选 | 追踪:中国住房市场化之路20年2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房产税,是这一年争议最大的话题之一。激进的反对者不惜冠以“恶税”之名,拥护者则期盼着房产税能将高高在上的房价拉回人间。

税收的功能主要在于筹集收入和调节分配,对于老百姓而言,税收的善恶之分在于其在这两种功能之间的倾向如何。如果房产税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显然会造成民众较大的抵触情绪,也会带来较高的征税成本。反之,如果房产税的功能倾向于调节分配,则有可能迎来更多人的拥护。在贫富分化的背景下,一些富有阶层拥有过多的房产,不仅参与制造了房地产泡沫,也在客观上占用了社会的房产和土地资源,理应缴纳合理的财产税。如果房产税的重点针对这一部分人群,既可以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又可以挤压房地产泡沫,还可以起到调节分配的作用,房产税将不再会有恶税之名。

往期精选 | 追踪:中国住房市场化之路20年3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房地产是否应该成为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向来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至1998年住房改革,房地产占中国GDP的比重徘徊在2%左右,而经过住房制度改革到2007年的黄金十年,房地产业对中国GDP增长的直接和间接贡献率超过10%。这10年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经济学家用比较优势、制度变革等予以解释,如果从更微观的层面观察,房地产的推动作用不容否认。

但对于中央政府而言,除了考虑经济增长,更需要顾及民生与相应的社会结构建设。如何在增长和民生之间找到平衡点,对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府都是巨大考验。

按照建设部的具体规划,2009~2011年每年会有3000多亿元的住房保障投入,以解决全国130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2008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约为3万亿元,3000多亿元的住房保障投入,大致意味着10%的市场规模。如此大规模的住房保障投入,凸显了政府保民生的决心。

往期精选 | 追踪:中国住房市场化之路20年4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1998年,城市分房制度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如果说80年代初发生在农村的包产到户带动了中国整个经济形态的改革和发展,发生在城市里的住房制度改革,不仅使现代观念里的居住模式和居住观念成为可能,而且将在更深的层次影响我们的生活世界。建筑业从一个国家基础产业的部门变成一项消费产业,异地置业成为可能,它正在从实质上改变着我们的财产观念,改变着我们的消费结构,人口流动将增强城市的活力,人际关系新形式在多种形态的住宅里将得以安顿。民主社会要求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将不只是观念领域的讨论。 经济房地产房产税租房购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