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之人也受精神控制之害?

作者:陈祉妍

成功之人也受精神控制之害?0现代社会似乎越来越多利用人类心理弱点的骗局。严格来说,甚至不叫心理弱点——人的需要和愿望都会遭到利用。想要挣钱,想要恋爱,甚至想要提升自己,都成为这种骗局捕捉的目标。一位女性高管在某个自我提升的课程中猝死,这个事件引发了许多追问:

为什么高学历高收入的群体会上这样的当呢?

是否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掌握多少知识,拥有多少财富,都可能遭遇心理弱点被操纵的陷阱?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成为掉入这种陷阱的受害者?

据说这类不规范课程的受众主要是高收入人群。不过,这并不说明课程所利用的心理弱点是高收入高学历的特点,倒更可能是出于一种商业选择:如果目标客户主要是低收入群体,那么在每一个人身上可以获得的利润就会更少。

为什么他们接受过的高等教育,没有保护他们免受其害呢?我认为有好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现代社会很多知识是高度专业化的。一个在金融领域具有高水平的专业人士,并不见得在其他领域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技能。换言之,高学历并不保证这个人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健康素养是指人们综合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技能,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现实生活中,高学历而低心理健康素养的例子并不少见。我们会遇到一些高学历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规律缺乏认识,不能尊重孩子特定年龄阶段的发展需求等。在亲密关系上的心理困难,在高学历群体也并不罕见。

当然,在大样本的心理健康研究中,通常发现拥有更高学历的群体,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一方面,高学历群体通常拥有更加稳定的工作和生活保障,另一方面,高学历群体因为拥有更好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知识的能力,平均来说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素养。但这并不足以保护所有高学历者的心理健康。

首先,虽然高学历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相对高于我国居民的平均水平,但仍然很低。根据2018年全国心理健康素养调查估算,我国居民心理健康素养的达标率为12%。《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0%和30%。我国居民的心理健康素养亟待提高,高学历群体也不例外。其次,心理健康素养存在个体差异,同样拥有高学历的人在心理健康素养上也高低不一。特别讽刺的是,这类利用人类心理弱点的课程确实借鉴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原理和活动形式。当受害人选择参加这样的课程时,多多少少意味着他感到自己需要这方面的提高。但是,这类课程缺乏规范和监管,受害人一旦遇到了无良机构,就变成了羊入虎口。

第二,人们对高学历高收入的追求,可能是心理弱点驱动的。认知疗法创始人贝克归纳出人所共有的两种深层恐惧:无能和不被爱。“无能”的恐惧指的是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因而没有价值。“不被爱”的恐惧是担心自己得不到他人的爱,因而没有价值。寻求自我价值的肯定和确认是人重要的核心心理需求。尽管心理学家希望人拥有无条件的自尊,但事实上我们自我价值感的增加或减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界的反馈:我们做一件事是否成功?是否出色?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是积极的吗?对我们的态度是重视的吗?

我们可以把每个人的自我价值感高低,比喻成一个罐子里的水位,成功的经验会装满这个罐子,失败的经历会让这个罐子变得更空一些。但其实人最重要的储备来自于童年,一个人在童年成长的各阶段得到爱、验证自己的能力,会为自我价值感打下良好的基础。甚至可以说,童年的经验影响了罐子的结构: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不利的童年环境中(例如父母经常吵架、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会让孩子习惯性地处于自责羞愧之中,于是他的罐子就有个裂缝。如果没有成就与夸奖源源不断地装进去,罐子就会渐渐空虚。

“望子成龙”的高期望养育,是中国很多家庭养育的共同特征。这种高期望养育,如果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对孩子的成就可以发挥积极影响。但如果期望过高或过多批评,则会让孩子感到无论“我做出怎样的成就,父母都不会感到满意”。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孩子会因为挫败感过强,无法忍受而干脆自暴自弃。但仍有很多孩子在高压下持续追求并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与此同时,这些成就并不能让他变得自信和满足。父母永无止境的期望,已经塑造了孩子永无止境的成就饥渴。这种饥渴是病态的,因为没有任何现实的反馈足以安抚。在这种饥渴的背后,是始终存在的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在高收入高知识群体中间就有这样一些人,成就饥渴驱动着他们拥有当前的成就,又在成就的光环之下隐藏着脆弱。

成功之人也受精神控制之害?1如果一个人在内心深处怀疑自己的价值,任何缺陷与质疑都可能暗合这种自我怀疑,对一个人根本的价值感造成打击。而事实上,人无完人,没有人能在所有方面都做到无可挑剔。这不仅仅是因为是人就会犯错,还因为一天24小时,当我们把时间分配给工作,就难以同时分配给家庭。我们无法永远让所有人都满意。“我们无法选择不内疚,只能选择对谁不内疚”——这大约是生而为人的困境之一。你需要做出选择,时间不可逆转,而选择也不可重来。不仅没有人是完美的,也没有人拥有完美的人生。在不完美的人生中取舍选择,这其实是成年人才能理解的困境。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幼稚的,他会拒绝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与世界的不完美,会幻想追求一种完美的解决方案。

其实这件事也折射出,现代社会中工作与家庭平衡的困难性。虽然不仅限于女性,但是在女性身上更加突出。现代社会的发展,对男性和女性都提出了不同的挑战。对于男性而言,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家庭对男性也有越来越多的期待。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家庭中需要的并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支撑,还有很多情感与精神层面的互动。如果一个男性仅为家庭提供物质的基础,这个家庭角色的贡献常常是不足够的。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对男性来说,这种变化对男性作为一个人的发展也是有益的。生而为人,家庭生活带给我们深刻的欢愉与烦恼,在家庭生活中有着自我认识和成长的重要契机。我甚至认为能够更好地进行角色转变、融入现代家庭身份的男性是更可能健康长寿的。因为爱与关怀的情感有助于提升生理健康,这是已有研究证明了的。

对于女性而言,变化则更加激烈。百余年来,中国女性在工作机会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几乎没有社会上的工作机会,转变为拥有几乎与男性同等的学习和工作机会。但与此同时,社会期待女性所扮演的家庭角色并没有大幅度地削减。这部分也与女性作为母亲的天然分工有关。基于这一天然分工,不仅社会文化期待女性更多地投入家庭,女性自身也更感受到育儿过程中家庭责任的召唤。之所以说女性比男性面对的变化更加剧烈,是因为对于女性来说,工作机会的增加是大幅的,而对男性来说,家庭责任的增加则是更缓和的。与此相应,对于男性的评价标准仍然以事业为主,而对于女性的评价标准则更倾向于事业与家庭兼顾。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中都面对着更多的责任、机会和期待。这对于女性来说,到底是更多的辛苦还是更多的身份切换自由呢?

寻求自我提升是一种健康向上的追求。注重内在心理层面的提升,也正是当前所需。减少类似悲剧再次发生,重点在于有关部门加强监管。但利用人性弱点的骗局总是防不胜防,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在追求自我提升的时候,如何让需求不要成为弱点被人利用?对此我有三个提醒。第一,当你追求自我提升的时候,不要去追求那些神奇的解决方案。自我提升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如果希望参加一个课程就醍醐灌顶、改写人生,本身是一种对完美解决方案的渴望。越是渴求如此神奇的效果,越是意味着缺乏面对复杂现实的能力。第二,自我提升是没有止境的,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设立现实的目标。与完美相比,我们每个人都满是瑕疵。过高的标准或许可以保持永远追求向上的动力,但其实这种动力是焦虑,是以偏概全而忽视自己的价值。第三,我们在学习时保持谦卑,但也要保持自信,坚信自我价值。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知道自己虽不完美,但有着不可抹杀的价值。在面临失败、挫折、批评的时候,内心要有一个坚定的声音:无论眼前如何,我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如果你持续追求让自己变得更好,你需要知道人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更可能做出行动、发生改变,因此你仍然需要支持自己的价值。

(本文作者陈祉妍,北京大学心理系临床心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教授) 高学历自我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