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牛达人:乞丐
作者:任小闲这段时间,社恐成了“弱势词语”,取而代之的是社牛。谁是社牛达人?这个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在我看来,社牛达人是乞丐。
首先,乞丐的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要钱。上大学的时候,每逢寒暑假坐火车回家,我都会在同一个车站遇到同一位老头儿。他一边讲故事,一边认真乞讨,故事的结尾永远是8个字:一毛两毛,没多有少。他的行为让很多社恐汗颜——很多社恐宁愿忍受一路不去厕所的煎熬,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硬座。与之相比,岂不是天壤之别?
其次,乞丐的行动力很强,如果在某地过得不顺,那就换换地方,从不埋怨。乞丐身上这种说走就走的洒脱令很多看客汗颜,也许这一点影响了金庸先生的创作,金庸先生妙笔生花,塑造出乔峰、洪七公这样的丐帮帮主——心怀天下的大英雄、大豪杰。
再者,乞丐懂得变通。小时候,临近年关,乞丐就挨家挨户地要馒头吃。南方北方过年有差异,我老家在北方,一到腊月中旬,家家户户就忙着做馒头,豆沙包、菜包、肉包、白面馒头——当时馒头店过了正月十五才开张。衣食富足的农户们也乐于做善事,碰到乞丐来乞讨,就会给他们一些馒头,什么馅儿的都有,给馒头也有讲究,一般给乞丐4个、6个或者8个。
然而,乞丐这种要馒头来过年的传统发生了转变。10岁那年的小年,我在院子里放鞭炮,忽然走进来一个人。我连忙喊父亲出来,父亲问他来干什么,他说自己是要饭的。父亲就准备给他拿馒头,乞丐连忙摆摆手,父亲就明白了,他要钱,不管多少,总是要给他几块钱的。也许是气候变暖了,乞丐要那么多馒头也无法存放,还是用钱买台冰箱靠谱些。
最后,乞丐身上有送福的气质。有一回,家庭聚餐,父亲和我提前到了饭店,我便在店外迎接亲友。闲着无聊,我站在路边,看来来往往的行人。只见一个乞丐扛着袋子从东走来,挨家挨户地乞讨。这一排店面都被他光顾了一遍。但他隔过了我们聚餐的饭店,径直走向下一家店面。老板看到乞丐隔了自己家,连忙跑出去,把乞丐喊过来,给他10块钱,满脸认真地对乞丐说:大哥,以后再来,先来我们家,好吧?乞丐拿过钱,“嗯嗯”两声,就算是答应了。
而今,再看到乞丐,我不由得佩服他们的勇气,任何出卖了自尊的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生存法则。他们之中,也许有人家境窘迫,一无所长,而成为乞丐;也许有人“天做铺盖地做床,晚睡早起看日光”;也许有人深耕其中,成为了翘楚,拥有几套海边别墅。不论如何,这都掩盖不了他们是社牛达人的特质。
——————
本篇文章演播人:三联中读声音与表达集训营进阶营学员 潮哥
三联中读声音与表达集训营讲师汤伟评语:
当你初听到潮哥的声音,一定会被他声音中的明亮色彩吸引。他的吐字饱满、清晰,同时还兼具力度,有点神似“配音大神”童自荣老师的声音和表达方式。很难相信,潮哥此前并未受过相关专业训练。在本次录制中,他充分展现了对停连、节奏的熟练处理,稍显不足的是,由于发音位置高,致使一旦疲惫,就容易展现出喉部发紧的声音表现。另外,由于吐字和节奏的处理非常规整,播读一些轻松主题的内容时,会显得不够松弛,这些都还有待于慢慢学习和提高。 馒头社牛达人: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