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为什么要做梦?
作者:袁越几乎所有的动物都会睡觉,单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可思议的,因为睡觉绝不仅仅只是休息一下而已,而是彻底失去意识。睡觉时的动物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很容易被捕食者抓住,这显然对生存很不利。不过,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就会意识到睡眠一定在其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才会被进化保留下来。
哺乳动物的睡眠可以分为快速眼动(REM)和非快速眼动(NREM)这两个阶段,做梦大都发生在前一个阶段,所以它又被称为“做梦阶段”。古人认为梦是神谕,解梦是少数“通灵者”才有的超能力。弗洛伊德则认为梦是潜意识的体现,代表着被理智压抑的深层欲望。不过后续研究发现梦并没有那么神秘,它只不过是白天的一些零散想法的随机展示而已,和潜意识什么的没有关系。
既然如此,人为什么要做梦呢?与此对应的一个等价问题就是:哺乳动物睡眠的“做梦阶段”究竟有什么用处?
此前关于REM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脑部血液供应这个问题上。科学家们运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超声多普勒分析法(Ultrasound Doppler)和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等方法研究了这个问题,得出了很多相互矛盾的结论,原因在于这些测量方法都是间接的,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结果很不可靠。
日本筑波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林悠(Yu Hayashi)和同事们开发出了一种基于双光子显微镜(Two-photon Microscopy)的测量方法,可以实时地观察到脑部毛细血管内被荧光染色的单个血红细胞。研究人员用这个方法测量了小鼠在REM和NREM睡眠期间的脑部血液流动速度,再和清醒状态时的数值做对比,发现清醒和NREM时的血流速度几乎没有差别,而REM阶段的血液流动速度远比前两者高,平均速度提高了2~3倍。
更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员故意在小鼠进入“做梦阶段”时叫醒它们,然后让它们接着睡,结果发现这些美梦被打断的小鼠的血液流动速度会出现补偿性的增加,说明REM阶段的血流加速属于“刚需”,一点折扣都不能打,亏多少就得补多少。
这是人类首次直接观察到睡眠期间哺乳动物脑部的血液流动情况,实验结果很有说服力,相关论文发表在2021年8月17日出版的《细胞报道》(Cell Reports)期刊上。
论文作者指出,脑神经活动会产生大量代谢废物,白天可能来不及运走,只能等到晚上睡觉时再清理。REM阶段血液流速飞升,说明这一清理工作很可能就是在做梦时完成的。换句话说,我们的梦,很可能只是大脑清洁工在工作时的一个副产品。
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员又用一种经过遗传改造的小鼠重复了这一实验,发现它们在REM时的血液流速并不会增加太多,打断美梦之后的补偿性增加也没有出现。这种小鼠和普通小鼠唯一的区别就是其腺苷酸受体(Adenosine A2a Receptors)基因被去除了,导致它们体内没有这种受体,这个结果说明腺苷酸受体很可能参与了大脑血液流速的调控。
这个发现很有意义,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新的药物靶点,可以帮助制药厂研发出一种能够增加大脑血液流速的新药。已知大脑血液流速的降低以及做梦时长的减少会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因为这种病的病因很可能与脑组织代谢废物的过度堆积有关。如果能想办法让我们多做梦,也许能起到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效果。 科学科普生命八卦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