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即将进入不保本时代

作者:谢九

一直以来,银行对理财产品的估值采用的是摊余成本法,通俗理解,就是将理财产品的整体预期到期收益平摊到期限内的每一天,即使某些天该理财产品出现了亏损,但是在账面上也体现不出来。加之很多银行理财采用资金池运作,通过滚动发行等方式,使得理财产品的本金、收益、风险在不同投资者之间发生转移,最终实现产品保本保收益。所以,银行理财给投资者的直观印象就是稳赚不赔。

监管层要求银行采用市值法估值,而不能再用摊余成本法,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银行理财的刚性兑付。如果按照市值法估值,银行理财就要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采用市值法估值之后,过去摊余成本法的暗箱操作不复存在,理财产品的价格变动更加精准和透明,每天的变动都能及时体现出来。这样,很多理财产品可能会因为市场的波动而出现实时亏损。

市值法估值的要求并非近期监管层首次提及,而是来源于2018年的资管新规。2018年4月份,央行等监管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业界称之为“资管新规”。这份“指导意见”的核心内容是:“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如果金融机构发生了刚性兑付,管理部门要进行相应惩处。

至于如何在技术上杜绝金融机构的刚性兑付行为,资管新规推出了两个重要手段:一是禁止资金池运作,也就是每只理财产品的资金单独核算,不许通过资金池的暗箱操作来弥补某个产品的亏损;二是要求金融机构对理财产品采取新的估值办法,也就是按照市值法估值。

当时监管部门发布的这份资管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在2020年底完成过渡,过渡期结束后,金融机构不得再发行或存续违反规定的理财产品。不过,由于新冠疫情的暴发,过渡期向后推迟了一年,也就是到2021年底,金融机构要完成对资管新规的过渡。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明年开始全面实施,国内的理财市场将进入一个新时代。过去理财产品承诺的保本保收益,从明年开始将正式终结,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及预期,甚至本金亏损的情况都将可能出现。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明年资管新规全面实施之后,银行理财市场会发生很多重要变化。首先,银行理财的收益波动会越来越大。事实上,随着资管新规进入倒计时,现在已经有很多银行理财产品开始按照新规要求的市值法估值,目前市场上净值型产品占理财产品余额的比重已经超过七成。由于估值办法发生了变化,理财产品的净值变动随时体现出来,加上债券市场出现波动,所以今年有很多按照净值法估值的理财产品,一度出现了账面浮亏。随着明年资管新规的全面实施,这种现象将成为常态。

更重要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还将持续下行。最近几年,为了扶持实体经济,市场整体利率一直保持走低的趋势,所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也是一降再降。过去银行理财产品想要获取相对较高的收益,必须加大对风险较高的非标资产的配置,但是资管新规要求降低期限错配风险,以前银行理财产品普遍采用的“短债长投”行为将被禁止。如果想要获取较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期限就必须拉长,去年市场上理财产品的期限就已经平均拉长了30天,将来还有可能继续拉长。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很多都是利用暂时不用的闲散资金,如果周期越来越长,很多投资者可能会放弃银行理财产品,转而购买其他产品。

对于投资者而言,将来银行理财产品无法再承诺保本保收益,而且平均收益率可能会持续下降,想要获取较高的收益,就必须购买长期限的产品。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大多数是保守型,主要看中的是银行理财稳健的收益率。如果将来银行理财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甚至连本金都有可能亏损,银行理财产品的吸引力将越来越低。

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大规模兴起,大概是在2004年,当时国内银行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够,银行利率水平较低,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于是银行推出理财产品,收益率远高于存款利率,相当于一种变相的利率市场化。银行理财产品在推出之初大受欢迎,头几年的银行理财规模几乎保持100%的增长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成为当时普通民众最常见的投资行为。

不过,银行理财的高速发展也引发了很多问题,尤其是银行理财游离于监管之外,在规模迅速扩大之后,潜在风险越来越突出。2012年,时任中行董事长肖钢发表文章,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由于期限错配,要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根本就是一个“庞氏骗局”。这是业界对银行理财最严厉的批评。最近几年,银行理财开始迎来监管层的规范整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越来越低,理财市场的增速也逐年放缓。

随着明年资管新规全面实施,银行理财将进入一个最规范的时代。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下降,甚至还不能保本,很多人可能会慢慢抛弃银行理财,寻找其他的投资品种。

在当前整体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市场上无风险和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在下降,今年7月份发行的电子式储蓄国债,3年期和5年期的利率也都出现了下降。对民众而言,想要找到安全的相对高收益品种,已经是越来越难。如果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收益越来越低,有可能刺激投资者干脆放弃低风险理财,将更多的资金配置到股市等高风险渠道。 理财产品银行市场分析银行理财金融机构